中国人还是太朴实了,都是过日子的,一看到央视报道说我国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

月鹿简科 2025-10-13 16:18:12

中国人还是太朴实了,都是过日子的,一看到央视报道说我国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很多中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什么通过控制能源,进而一统天下,掌控世界;也不是什么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征服银河,征服宇宙。

当央视那条关于2030年核聚变可能实现的消息弹出时,想象中的星际远征、征服宇宙的豪言壮语并没有刷屏。相反,一场全民参与的、以“家庭账本”为单位的成本效益大讨论,瞬间开始了。

这背后,是对能源焦虑的一种集体清算。老一辈人还留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闸限电的记忆,那种对光亮的珍惜刻在了骨子里。而今天,焦虑换了种形式,变成了手机上实实在在的账单。

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每月电费近百元,夏天一开空调就得翻倍。2024年的数据显示,这笔开销已经占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3%。对新能源车主来说,这种感受更直接,高峰期1.2元一度的充电价格让人肉疼,跑个长途还得先规划好沿途的充电桩。

武汉的熊女士自己装了家用充电桩,专挑夜里0.43元的低谷电价,一次就能省下超过60块钱。无数人像她一样精打细算,所以当听说未来能源可能便宜到一分钱一度时,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跟这种“成本”说再见,实现“24小时空调自由”和“电动车随处免费充”。

当然,人们的想象力不止于省钱。当能源不再是束缚,它就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资本,能让整个生活品质“资产升级”。

比如,农业生产可以彻底摆脱土地和气候的限制。利用人造太阳光,在百层高楼里种菜、种水果不是梦。到那时,昂贵的榴莲也许真能实现自由消费,甚至蛋白质都能直接人工合成。

更进一步,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将交给机器人,人类能解放出大量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远方。这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更是对每个人生命价值的“资产投资”。最终,这份能源红利还会带来更洁净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甚至可能终结那些因资源而起的国际争端,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资产”。

这种踏实的期待并非空想,它建立在中国科技硬实力的“投资回报”之上。大家看到了合肥科学岛的“东方超环”,能把一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稳稳地控制1066秒,这是世界纪录。也看到了四川的“中国环流三号”,不仅能跑到1.5亿度,还成功发了电。

最关键的是,环流三号的初步运行成本已经降到了大约每度0.18元,这几乎和现在的煤电价格持平了。民众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科学术语,但他们抓住了“原料管够,发电便宜”这个核心。他们知道,驱动这一切的原料氘,在海水中取之不尽,1升海水就能顶300升汽油。

这种信心,也来自于一种清晰的目标对比。美国的激光聚变技术,被外界认为与其核武器试验和维护有关,他们自己预测到2045年发电成本也要0.37元一度。而中国的托卡马克路线,从一开始就瞄准民用发电,进行了超过15万次的实验。一个回报是国家安全,一个回报是民生改善,老百姓看得分明。

所以,中国民众的反应,与其说是畅想,不如说是一份全民撰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它把宏大的国家叙事,精准地换算成了自家的幸福账本,盘算着每个月能省下多少钱,生活能增添多少亮色。这种务实的性格背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大国担当。说到底,真正的星辰大海,或许就始于家中那盏永远明亮、也永远不必再为之焦虑的灯。

0 阅读:7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