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团在布拉格上厕所,20克朗一个人,一共3个人,于是妹妹张雅琪就给工作人员一个

绿豆来乱说 2025-10-13 14:57:35

花少团在布拉格上厕所,20克朗一个人,一共3个人,于是妹妹张雅琪就给工作人员一个50面值的,一个10面值的,但工作人员硬是不收,必须要给3个20面值的才行。   马思纯觉得不可理喻:“这有什么区别吗?”   张雅琪也纳闷:“我也不知道啊,最后我给了他100克朗,他找了我40克朗。”   看过一些留学生调侃,自己在超市买菜,7块钱,想着说给12块,那么只要找回来5块不就好了?但是那边的人呢?会把你给的两块给回你,然后在给你三块。   不少人看到后,都会觉得外国人是“数学不好”还是“脑子不好” 呢?   怎么说呢?我们习惯 “主动凑整优化”,而很多国家的人更倾向 “按应付金额直接计算”。   早年国内移动支付不普及,大家带现金出门时,都怕揣一堆1块、5毛的零钱(占地方还容易丢),所以慢慢形成了 “主动凑整” 的默契 。这种 “优化意识” 是从小在菜市场、小卖部的交易里耳濡目染的,甚至很多店员会主动问 “有1块吗?凑个整”,所以我们默认 “凑整” 是所有人都懂的 “省时技巧”。   但是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超市、便利店这类标准化场景),店员的现金操作更依赖 “收银机引导” 和 “简单计算”:收银机里会清晰显示 “应付 XX 元,收现 XX 元,找零 XX 元。   另外,部分国家的小额硬币流通率很高(比如欧元、英镑里有 1 元、2 元硬币),大家对 “零钱” 的排斥感没那么强,不像我们怕揣一堆纸钞零钱,所以没必要特意 “凑整”。   所以与其说 “他们数学不好”,不如说 “我们的‘优化思维’在他们的‘流程思维’里,反而成了‘多余的复杂’”。就像我们看他们 “厕所非要3张20克朗” 觉得不可理喻,他们看我们 “7块钱给12块” 也可能心里犯嘀咕:“为什么不直接给 10 块呢?” 说白了,我还是觉得我们比较聪明,嘻嘻

0 阅读:0
绿豆来乱说

绿豆来乱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