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 11 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 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2025 年中美军力对比的最新数据与战略动态,正不断为其提供现实支撑,尤其在中国周边的特定战场环境中,力量平衡已发生实质性偏移。 美国 11 艘核动力航母的威慑力正在被精准削弱。 2025 年 10 月,美国国防部年度报告披露,中国火箭军已列装东风 - 27 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 4000 公里,可对移动航母实施末端变轨打击,相较东风 - 21D、东风 - 26 形成代际优势。 美国战略司令部同期测试显示,现有宙斯盾反导系统对该型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不足 15%。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超视距雷达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配合天基卫星监测网络,能对航母群进行实时追踪,为导弹打击提供持续制导。 美军亚太基地的生存困境在 2025 年愈发凸显。 冲绳嘉手纳基地虽完成跑道加固工程,但日本共同社 10 月调查显示,该基地距中国沿海仅 700 公里,处于东风 - 17 导弹的 10 分钟打击圈之内。 美军推行的 “敏捷作战部署” 策略遭遇新挑战,2025 年 8 月菲律宾吕宋岛临时基地的物资补给演练中,因港口设施简陋,30% 的弹药和燃料未能按时卸载。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后勤枢纽建设进度滞后,原定 2025 年启用的弹药库仍在施工,导致分散部署的战机面临 “打了就缺弹” 的尴尬。 海空力量的规模与质量对比已呈现新态势。 2025 年全球火力指数显示,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达 382 艘,美军为 293 艘,中国在驱逐舰、护卫舰等主力舰种上数量领先近 50%。 福建舰于 2025 年 9 月完成首次战斗部署,搭载的歼 - 35 隐形舰载机实现与预警机的协同作战,作战半径覆盖第一岛链。 空军领域,中国歼 - 20 列装数量突破 200 架,配备的 PL-15E 导弹射程超 200 公里,而美军 F-22 因机体老化,今年已有 12 架进入封存状态,现役机群妥善率降至 68%。 工业产能的差距成为决定持久战能力的核心变量。 2025 年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中国造船厂年产能达 2400 万吨,美国仅为 10.5 万吨,差距扩大至 228 倍。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10 月公告,江南造船厂已具备同时建造 2 艘航母、3 艘 055 驱逐舰的产能,单艘 055 型驱逐舰建造周期仅 18 个月。 2025 年最新战争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战略态势。 兰德公司 10 月发布的推演报告显示,在台海冲突场景中,美军即便投入 3 个航母战斗群,仍会在 72 小时内遭受重创,至少 2 艘航母被击中,亚太地区 12 个军事基地中有 8 个陷入瘫痪。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同期推演更指出,中国火箭军的 “波次打击” 战术可精准摧毁美军补给节点,开战两周后,美军舰队弹药储备将降至 30% 以下,而中国本土兵工厂能实现导弹 “日产千枚” 的补充速度。 体系对抗能力的代差正在拉大。 2025 年 9 月,中国成功进行反低轨卫星试验,可在 12 小时内重构区域卫星导航网络,而美军依赖的 GPS 系统仍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成效显著,华为、大疆等企业的技术已应用于军事通信与无人机作战系统,形成 “民用技术反哺军用” 的良性循环。 美军则受制于军工复合体效率低下,F-35 项目今年又追加 120 亿美元预算,却仍未解决发动机过热问题。 核力量的战略威慑平衡同样发生变化。 2025 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核弹头数量增至 600 枚,东风 - 41 洲际导弹列装数量突破 40 枚,可实现 “全域覆盖、多弹突防”。 美国虽仍保有 3800 枚核弹头,但在西太平洋的部署数量仅为中国的 1.2 倍,且受限于军备控制协议,无法快速增加前沿部署。 现代战争的胜负早已不取决于单一武器的先进程度,而是体系与产能的综合较量。 中国在周边构建的 “探测 - 打击 - 补给” 闭环体系,配合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了难以突破的区域优势。 美军 11 艘航母虽仍具全球投送能力,但在中国周边的精准打击与持续补给优势面前,已难以发挥效能。 韩国专家的观点或许带有鲜明立场,但 2025 年的一系列最新动态清晰表明:在中国周边挑起冲突,美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战略代价。 信源:这个韩国专家太敢说了!老高说说世界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