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最古怪的一个旅:两位元帅都镇不住,毛主席直接派一人解决。深夜的延安窑洞中,毛泽东案头铺着一封来自前线的特殊电报——林彪与聂荣臻联名致电中央,直言“难以驾驭”手下的一支劲旅。这支让两位未来元帅都感到棘手的部队,正是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其前身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创下“兵力不减反增”的奇迹,官兵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却以不要命的作战风格成为全军闻名的“铁血童子军”。 一群小伙子,身上那军装松松垮垮的,帽子戴不正,肩章有的都快掉了,这就是红二十五军,都是些苦孩子,家里人早就没了,打起仗来那股狠劲,谁见了都怕,别的队伍走一路人少一半,他们这帮人倒好,越走人越多,路上碰见个年轻人就拉进队伍,缴获的机枪堆成小山,那时候没几个部队有这阔气,后来这支队伍就成了个传说,都说越打人越多。 后来改编成344旅,那股劲头一点没变,老兵个个都是刺头,打仗不要命,训练时谁的话也不听,歇下来就爱惹事,最头疼的,外面派个指挥官过来,根本没人搭理,只认跟着徐海东出来的老人,其他人来了跟没来一样。 徐海东,老前辈了,打仗是真厉害,毛泽东都亲口说他给革命立了大功,中央最困难的时候,他把军里三千块大洋全拿了出来,部队里谁能不服他,可他那身体实在顶不住了,身上伤太多,最后一次跟日本人拼刺刀直接昏过去,只能后撤养伤,这旅长的位置一空,麻烦事全来了,本来定好的接班人张绍东,人跑了,副团长田守尧,兵都挺喜欢,毛泽东觉得他太年轻,压不住这帮老兵,林彪和聂荣臻也头大,说硬派个人过去,那帮兄弟肯定不服,弄不好还得闹出大乱子,俩人还专门写信给中央推辞这事,这在哪支部队里都算稀奇事。 毛泽东直接点了名,杨得志,你去,你来带这支队伍,别人都摸不着头脑,他心里早就有数了,杨得志是谁,就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第一个冲过去的人,战功摆在那,人也活络,会跟人处关系,他一到旅部,什么大话都没说,直接就下到连队,跟士兵们吃一锅饭睡一个炕,一起练体能,背包打不好还向老班长请教,打靶的时候让战士帮他校枪,这种事,别的部队哪见过旅长这么干的,大家伙慢慢就觉得,这新来的旅长没架子,不是来当官老爷的。 真本事还得在战场上看,打正太铁路破袭战,在冀鲁豫那片地方,杨得志回回都冲在最前面,游击战怎么打,怎么在枪林弹雨里活下来,他心里门儿清,每次部署任务,都先琢磨怎么让弟兄们少流血,几仗打下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了,这个新旅长,真行,能带兵,也会打仗,政委黄克诚也是老手,思想工作抓得紧,把政委制度又重新立了起来,队伍里的那股气慢慢就顺了,田守尧开始还闹情绪,后来跟着杨得志,越干越有劲,最后自己也成了一员猛将。 这支队伍,你说让人头疼吧,可打起仗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哪次不是硬仗,杨得志带兵的路子,有硬的也有软的,纪律是铁的,可人心是暖的,他下连队帮着扛背包,捡起战士的步枪擦,大家就觉得这是个老兵,啥都干,谁也想不到他后来是开国上将,能跟弟兄们打成一片,这支队伍的牛脾气,也就慢慢磨平了。 毛泽东看人,从来不只看表面,别人都怕镇不住这群猛虎,他看得清清楚楚,这帮人不是没人能管,是没遇到那个对的人,杨得志脑子转得快,还懂人心,能让这群没家的孩子重新找到家的感觉,把那股子血性用在对的地方,这才是带兵的真学问,每个人的心气都顺了,这支队伍才能拧成一股绳,真正成了钢铁之师。 参考:《中国军史》《新华社》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