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人最恐惧的其实不是几粒大豆,而是整个大豆冲突中中国人的沉默态度!美国媒体报道称,从今年9月开始,中国连一粒美国大豆都没有进口——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十月的密西西比河两岸,本应是大豆满仓、农户欢庆的季节,伊利诺伊州农场主道格·雷伯特却蹲在自家仓库门口,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划着期货行情。 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本已波及农业领域的敏感神经。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关税上调至145%,试图通过施压重获谈判主动。这直接瞄准了中国对美大豆的依赖,后者曾占美国出口的近六成份额。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价值126亿美元的大豆,支撑着饲料和食用油产业链。但关税壁垒一筑,中国迅速转向对等措施,将美国大豆进口税率叠加至34%,包括23%的关税和增值税。 这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供应链的战略调整。美国豆农本指望秋收换来订单,却发现中国买家从5月起就断了货源,订单量归零。 这种转变源于多年积累,中国已与巴西签订1.1亿吨长期协议,国内储备达4500万吨,足够油厂运转18个月。南美产能扩张得及时,阿根廷9月底取消出口税,48小时内就签下130万吨合同,每吨便宜7美元。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1至8月对华出口仅2.18亿蒲式耳,同比暴跌。 豆农的困境显而易见,芝加哥期货价格跌至9.05美元/蒲式耳,比去年低4美元,库存压力直逼成本线。 中国采购转向南美,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是市场重塑的信号。巴西桑托斯港10月首周装走380万吨新豆,船期排至11月底,全年对华出口预测上调至8200万吨,增幅10%。 这得益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低息贷款,支持当地码头扩建和铁路升级。阿根廷罗萨里奥港也加速物流,计划建第三条铁路线。相比之下,美国大豆面临34%税率门槛,加上溯源审批,进口流程卡壳。欧盟、日本和墨西哥的年度采购总量仅1400万吨,不及中国南美进货一半。 芝加哥交易所10月5日报告显示,基金净空持仓创五年新高,若零采购持续至明年2月,库存将超9亿蒲式耳,仓储费吞噬中西部农场主年利润。豆农们被迫囤货,甚至堆在公路边拖车,现货价贴水40美分。 这种局面暴露了美国农业出口的脆弱性,长期依赖单一市场,如今南美崛起,定价权悄然转移。中国海关数据表明,2022至2024年储备补齐,国内产量2100万吨,相当于切掉美国一半份额。 贸易战本想用大豆换谈判,却让华盛顿尝到苦果。 华盛顿的应对显得仓促而无力。10月2日,白宫发言人称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300亿美元援助申请因国会停摆而搁浅。 共和党参议员公开呼吁恢复订单而非救济,农业部出口周报中“未知目的地”栏目订单激增,全流向南美。 艾奥瓦州10月1日民调显示,特朗普在中西部农业县支持率跌至49%,比去年低12个百分点,失去中国市场成农户首要不满。 豆农财务岌岌可危,设备和化肥成本攀升,玉米供应过剩加剧压力。一农场预计亏损40万美元,大豆堆积在钢铁谷仓无人问津。 中国外交部9月23日仅建议咨询主管部门,无额外声明。这种低调姿态,正是无声反击的精髓。北京粮油交易中心11月竞价,以巴西到岸价为基准,美国大豆连参标资格都没有。 业内直言,不是中国不给机会,而是美国把关税、运河水位和政治因素全算进成本,自毁“可靠供应国”地位。 这场大豆冲突的深层影响超出农场,波及全球供应链和地缘博弈。中国大豆进口从单一依赖美国,转为巴西主导、多国补充,美洲贸易格局重构。 巴西农业部计划播种面积扩6%,阿根廷抓住机遇填补缺口。俄罗斯等国也进入视野,提供多样化选择。美国豆农协会承认,在中国市场份额“几乎停滞”,第二季度对华出口仅78.3万吨,环比跌85%。 贸易战让美国农业暴露结构性问题,120年前从中国引种大豆救衰竭土地,如今角色互换。 华盛顿若继续加码关税,只会加速南美基础设施升级,中国贷款已垫付资金。豆农的选票最真实,2026中期选举前,农业州不满情绪高涨。沉默的中国买家,用实际行动重塑规则,这份定力让对手最难受。
中国一步不退,特朗普称难以置信,其官员称3亿美国民众已准备好这两天,全球金融
【144评论】【1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