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2023年联合国环保大会现场,殷玉珍举起日记本。“这是我1986年的记录,当时30棵树苗只活了2棵。” 她翻到画着布鞋的那页,眼眶微热:“这双鞋,是我逃跑时陷进沙里的。” 台下响起轻声惊叹,她继续说:“后来我才懂,逃不掉就扎根,沙子能埋鞋,埋不了种树的心。” 那天,她带的治沙照片集里,有张老照片,1985年的地窖门口,白万祥正帮她捡被风吹跑的头巾。 1987年春,殷玉珍在沙地里发现半株没死的沙棘。那时她刚用最后一只鸡换了50棵树苗,一场风沙后只剩这株。她蹲在沙里,用手把树苗周围的沙扒开,浇上珍藏的半桶水。 “你要是活下来,我就跟着你一起熬。”她对着树苗轻声说。白万祥看着她,默默去远处的河沟挑水,来回走了四里地,只为给这株沙棘多浇点水。 1992年冬,殷玉珍的儿子在沙地里发烧。风沙太大,路被埋了,她抱着儿子在零下十几度的夜里跑。跑丢一只鞋也没停,直到找到邻村的医生,脚已经冻得发紫。 “要是树多些,风沙小些,孩子就不用遭这罪。”她坐在医生家的炕头,眼泪掉在儿子额头上。从那天起,她每天天不亮就去种树,哪怕手指冻裂,裹着布条也要接着干。 2009年,殷玉珍收到一封来自日本的信。写信的是个叫山口惠子的老太太,说看了她的治沙纪录片。“我年轻时在内蒙古待过,知道沙漠的可怕,想给你寄些树苗钱。” 后来山口惠子每年都寄钱,还托人带来日本的固沙技术资料。殷玉珍照着资料试种耐旱的樟子松,成活率比之前提高了三成,她特意在日记本里画了樟子松的样子。 2015年,殷玉珍的治沙点来了群特殊的访客,留守儿童。他们是当地小学组织来体验治沙的,最小的才6岁。殷玉珍带着孩子们种小树苗,教他们认沙棘、沙枣。 有个孩子问:“奶奶,这些树能长到天那么高吗?”她笑着说:“只要好好浇水,它们能长到比房子还高,还能结甜甜的果子。”后来这些孩子每年都来,有的长大后还考上了农业大学,说要回来帮她治沙。 2019年,殷玉珍在沙漠里建了“治沙记忆馆”。馆里摆着她当年用的铁锹、水桶,还有那本画着布鞋的日记本。有个从北京来的大学生,看了日记后说:“殷奶奶,我想跟着您学治沙。” 她把自己总结的治沙笔记交给大学生:“种树要懂沙子的脾气,急不得。”这一年,她的治沙团队里多了20多个年轻人,都是冲着她的故事来的。 如今,殷玉珍已经80多岁,每天还会去记忆馆转一圈。看到有人看她的日记本,她就凑过去,讲当年踩丢布鞋、救沙棘的故事。 山口惠子虽然没来过中国,却通过视频连线,看了她种的樟子松林。那些当年跟着她种树的留守儿童,有的成了林业技术员,有的在外地推广她的治沙经验。 她的日记本还在更新,最新一页写着:“今天又种了500棵树苗,年轻人说要种到沙漠变良田。”沙漠里的风还在吹,但吹过的地方,早已不是当年那片只埋得下布鞋的荒沙,而是满是绿意的希望。 信息来源:人民网--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女人(百姓故事)
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
笑蓝说
2025-10-11 18:53:33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