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局最近干了一件事: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要求对方别乱动,让中方来调整卫星轨道避免碰撞。这是中美两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协作。 这次中国直接找上门,不仅明确告知碰撞风险,还把详细的规避方案都摆了出来 —— 什么时候启动发动机、调整多少角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机动,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能这么硬气,背后是真功夫撑着。 中国空间站早就建了全天候监测网,从地面雷达到太空望远镜,再到数据处理系统,一套流程下来,能精准计算出卫星的飞行轨迹,预警的准确率比几年前提上去不少,虚警率更是降低了三成。 之前处理过好几次太空碎片逼近的情况,最短距离只有几百米,都靠这套系统精准操控躲了过去,这种经验和技术,才敢拍板说 “机动动作我们来做”。没人会跟太空垃圾赌气,毕竟一旦出事,损失的可不只是一颗卫星。 现在天上光是在役卫星就超过 7000 颗,还有那些报废的卫星、火箭残骸,加起来的太空碎片已经突破百万级别。欧洲航天局做过统计,每周都有十几次值得警惕的碰撞风险,有时候一天内甚至会出现两三起高风险预警。 更别说现在各国都在搞 “卫星星座”,中国规划中的 “国网”“千帆” 星座,加起来近 3 万颗卫星;美国的星链卫星现在已经发射了快 5000 颗,远期计划更是要搞到 4 万多颗。这么多卫星挤在近地轨道,就像一条狭窄的公路上挤满了车,不提前商量好通行规则,肯定得出乱子。 之前就有过教训,SpaceX 和 OneWeb 两家公司的卫星,因为轨道高度重叠,差点撞在一起。当时双方各执一词,OneWeb 说 SpaceX 不配合调整,SpaceX 则说自己的卫星轨道更合理。 最后还是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OneWeb 临时改变了卫星轨道才化解危机,连英国议会都专门就这事展开过讨论。 2021 年的时候,星链卫星还两次逼近中国空间站,当时舱里还有三名航天员,为了安全,航天员甚至做好了进入应急避难舱的准备,最后中国空间站紧急调整轨道才避开,那种风险真不是闹着玩的。 有意思的是,NASA 那边负责太空可持续发展的前宇航员迈克尔・洛佩斯 - 阿莱格里亚,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到,以前中方很少回应他们的轨道风险通知,有时候发出去的消息石沉大海,这次主动担责、提出具体方案,完全是新变化。 这背后其实是太空越来越挤逼出来的默契 —— 再端着架子,真撞上了谁都没好处,不仅卫星毁了,产生的碎片还会影响整片轨道,以后大家都别想好好用太空了。 其实中国早就在为太空协作做准备了,2015 年就成立了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这些年一直在和巴西、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共享数据,有时候还会一起开展轨道预警演练。 这次不光是和 NASA 沟通,国内的卫星星座运营团队,还主动跟 SpaceX、OneWeb 这些商业公司建了协调机制,遇到轨道可能重叠的情况,双方会及时交换数据,商量怎么调整更合理。 就连一些民营航天企业,都开始参与到轨道协调中来,大家都明白,太空治理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得靠所有人一起努力。 太空里可没有 “国界”,碎片一旦炸开,就像数百万颗高速飞行的子弹,不管是美国的卫星、中国的空间站,还是其他国家的航天器,都得遭殃。 要是真的引发连锁碰撞,近地轨道可能会被碎片堵死,到时候别说发射新卫星了,就连现在正在运行的 GPS 导航、气象监测、通信卫星都会受影响,地面上的交通、农业、救援等很多领域都会瘫痪,这种损失谁都承担不起。 这次中美能坐下来好好协调,更像个信号 —— 太空治理已经到了必须合作的阶段。以后天上的卫星只会越来越多,光靠各自为战、互相提防肯定不行。 谁来制定更完善的轨道规则,遇到风险时怎么快速沟通,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卫星该怎么确定避让优先级,这些问题都得慢慢解决。 你觉得这会是太空协作的新开始吗?未来还会有哪些国家加入这种 “太空交通协调”?要是你是航天工程师,面对越来越挤的近地轨道,还会想到哪些解决办法?
中国在月球又有大发现,当年美国人给的月壤,果然有问题嫦娥六号刚刚带回来的月壤
【18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