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0万人正面临饥荒,92%的住房被摧毁,19

甘愿为孺子牛 2025-10-10 20:18:06

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 50 万人正面临饥荒,92% 的住房被摧毁,190 万人流离失所。这样的绝境,成为了推动双方坐下来谈的现实压力。哈马斯和以色列罕见地坐到了谈判桌。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亚在接受埃及媒体采访时,用“承担一切责任”来表达停火的诚意,但他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以色列仍在进行“种族灭绝”的杀戮。而以色列方面的态度却显得矛盾:内塔尼亚胡宣称“这是以色列的重要日子”,看似对谈判抱有期待;可另一边,极右翼政客本- 格维尔却在谈判期间高调闯入阿克萨清真寺。要知道阿克萨清真寺,对巴勒斯坦人而言,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圣地,此举被哈马斯直接视为“蓄意挑衅”。这种一边谈判、一边施压的做法,让外界不禁怀疑:以色列到底是不是真的想结束这场战争?其实,这场谈判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背后离不开大国的推手。毕竟巴以双方积怨已久,单靠他们自己很难打破僵局,而美国、卡塔尔、土耳其这三大斡旋方的介入,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也多了几分变数。先看美国,这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甚至特朗普本人都将亲自下场推动。中东问题专家指出,美国的介入主要是为了向以色列施压,毕竟库什纳和内塔尼亚胡有深厚的私人关系,这层人脉成了美国斡旋的重要抓手。与美国侧重对以色列施压不同,卡塔尔和土耳其的工作重心则放在了哈马斯一方。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亲自带队,土耳其情报局长卡林也加入谈判,他们的核心目标很明确—试图说服哈马斯在诉求上更务实一些,为协议落地留出空间。虽然双方已经就第一阶段协议的框架达成共识,但细节上的分歧依然像横在中间的鸿沟,很难轻易跨越。哈马斯提出的两大核心诉求—以色列永久结束对加沙的侵占、人员交换与撤军时间挂钩——至今没有得到以色列的实质性回应。更关键的是,哈马斯还明确要求:最后一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释放时间,必须与以色列完成撤军的时间相挂钩。这就意味着,只要以色列不能按时撤军,人质交换就会立即中断,这种“捆绑式”的谈判策略,无疑给协议的执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而且,历史的教训也让这份协议的可信度打了折扣。2008年的时候,以色列在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后仅6个月,就发动了“铸铅行动”,造成 14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14年,以色列又以“哈马斯发射火箭弹”为借口,对加沙发动大规模空袭,导致2200人死亡;就在去年1月,双方刚签署停火协议,以色列又以“安全威胁”为由推迟撤军,最终让协议彻底破裂。这些“狼来了”的经历,让哈马斯对以色列的信任降到了冰点。正如哈亚所说“我们不会再给以色列第三次背叛的机会。”除了军事上的对抗,以色列对加沙的经济封锁,正在制造另一场看不见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成了谈判中不可忽视的变量。联合国报告显示,加沙的失业率已经飙升至80%,GDP大幅萎缩,贸易几乎陷入停滞。更讽刺的是,就连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取工资都要损失40%,因为当地的银行和ATM机几乎全部被毁,能取到钱已经算是幸运。这种经济绞索,也在考验哈马斯的执政能力。就算停火协议能顺利签署,加沙未来的治理问题,也会成为新的争议点。哈马斯明确反对任何外国军队进驻加沙,只接受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协调;但美国提出的“20点计划”,却试图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来监督加沙事务,这个方案遭到哈马斯的强烈抵制。特朗普还曾公开表示希望美国“接管加沙”,提议将巴勒斯坦人迁往其他国家,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集体愤怒。今年3月,开罗紧急峰会上提出加沙重建计划,主张成立独立委员会暂时接管加沙,但排除了哈马斯和法塔赫的参与。这种“去政治化”的方案,也被外界批评为回避巴勒斯坦的政治现实,毕竟哈马斯在加沙仍拥有广泛的支持,把它排除在外,未来的治理恐怕很难稳定。当然,我们还是看到一些积极信号。比如哈马斯已经确认,愿意释放所有幸存的被扣押人员,并交还已故人员的遗体;以色列方面也开始起草停火协议,在释放巴勒斯坦囚犯的问题上,表示会有“一定灵活性”。国际社会正在形成合力:欧盟不断呼吁立即停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反复敦促各方“全面遵守协议”。给双方施加压力,不让轻易破坏谈判进程。不过,我们也得清醒:任何一方的小动作——可能是一名士兵越界,也可能是一枚火箭弹发射,都可能让局势急转直下。说到底,这次加沙停火谈判,就像在钢丝上的跳舞。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寻找平衡。最后,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结尾“我们不能再让加沙成为希望的坟墓。”

0 阅读:0
甘愿为孺子牛

甘愿为孺子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