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怀念八九十年代的教育,认为那时学生没有这么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特别信任老师,老师也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通知家长。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样?学生很累,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信任,全社会充满教育焦虑? 其实,到九十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0%,即100个学生中只有10个上大学(包括大专)。考不上大学的是绝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上中专学校毕业,进工厂也挺好,其他的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当地找一份工作谋生。 而随着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求学期望也越来越高,有条件的农村家庭寻求把孩子送到城市,加上地产+教育经济的逐渐兴起,择校热出现,家长也对教育回报有更高的要求,而回报就是孩子考更高的分数,学校有更高的升学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增多。在本世纪初,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问题,就已经十分突出。 高等教育扩招、普及化,满足了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遗憾的是,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是,大学、高中被进一步等级化。整体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导向办学,这无疑加剧升学竞争,当前教育的难点与痛点问题,无不是因为升学教育模式。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摆脱升学教育模式,要求政府部门、社会、家长不能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与教师教学,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可是,升学教育观可谓根深蒂固。离开了升学,社会已经不知道怎么评价教育。摆脱升学教育模式,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破除围绕升学考试的巨大既得利益,要遏制为逐利的教育功利主义,打击违规办学,以及煽动焦虑、刺激焦虑、加剧焦虑的诸多教育乱象。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8评论】【14点赞】
蓝天
因为那时候学好了能实现自己理想,当然很好。学不好作个工人也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