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68岁时,与他关系交好的四川军阀王缵绪送给他一个十多岁年轻婢女,齐白石很是喜爱,只是不到一年对方却私逃了,理由是:再也忍不了了! 1931年,四川军阀王缵绪因仰慕齐白石,曾请他前往蜀地游览,只是因为一些原因,齐白石未能应邀。不过齐白石也没有驳了王缵绪的心意,曾在其爱将去世时寄去挽联表示致哀。 双方都有来有回,关系也算亲密,后来王缵绪还在当年年底特意给齐白石送去一名10多岁的婢女名叫淑华,让其在身边随身伺候。 只是没想到,后来却给68岁的齐白石徒增不少烦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齐白石的《濒翁手札》可知,淑华性性格很好,刚到齐白石家就赢得了齐家人好感。虽然是个刚来的新人,但是她和齐白石的儿女辈相处甚好,从不动气,也不说半句是非。 所以她很得齐白石女儿齐菊如的喜爱,后来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两人不仅早上一起吃饭,晚上居然还一起睡觉。 而且淑华对齐白石也非常贴心,在他卧病时,淑华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时常为齐白石的健康担忧流泪。后来淑华还曾两次扑灭过齐家不慎引发的火灾,帮过大忙。 应该说,王缵绪给齐白石带来温暖,就连齐白石也对眼前这个小姑娘动了心。若不出意外,齐白石的身边可能又会多一个侧室,只是这一切都被突然的变故打断。 首先自然是齐菊如为子求婚,前文提过齐菊如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因此曾找到齐白石和胡宝珠,请求将淑华嫁给长子邓家山。 而齐白石的内心应是有不舍,但不想女儿伤心,就同意了婚事,约定在当年中秋让邓家山带淑华一道回湖南成亲。 其次,齐白石的夫人胡宝珠对淑华似乎抱有敌意。这里得提一句,齐白石本来的原配夫人名叫陈春君,是他12岁那年娶的童养媳。 后来齐白石57岁那年,遇到个叫胡鄂公的官员,齐白石给了他幅画,胡鄂公就说:你若送我画,我报之以婢,于是就将自家的婢女胡宝珠送给了齐白石。 当时胡宝珠年方十八,但为人却落落大方,经过几年的相处,很快就成为了齐白石的挚爱。从这段往事可知,淑华的经历与胡宝珠经历颇为相似,此举难免引起对方的警觉。 正如齐白石后来所说:“淑华之去…其过在贱内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淑华在齐府的一年时间里,估计受到了胡宝柱的排挤和不容,日子过得可能并不开心,私逃是忍不下去的结果。 还有根据学者对《濒翁手札》的分析,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淑华被一个叫孙碑估的人给引诱了 前文说过王缵绪将淑华送给齐白石,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当时托了一个叫孙碑估的人负责专程护送。可没想到,此人竟然私自拖延行程。 当时他向齐白石称,他偕同淑华一道先前往山东济南住了20多天,抵达北平后又同住了4天后才来到齐家。但有一次淑华失言,说孙碑估带着她到了北平后,实际上同住了8天,并且先后更换了两个住处,以恐人发现。 而且,此人到达齐白石家后,将淑华交出去的时候也是十分不情愿,因此当时就有人猜测,淑华受到了孙碑估引诱。 总之在这一系列变故下,淑华既没有成为第二个胡宝珠,也没有成为齐菊如的儿媳妇,最后居然不知所踪,有人认为她跟着孙碑估一道私奔了。 对于淑华的离去,齐白石的内心无疑是很不舍的。在淑华还未出逃,即将要嫁去湖南的时候,曾向齐白石求一幅画。 当时齐白石就迅速作了一幅《鹦鹉图》,并题有《许放淑华》曰:湘上青山好景光,能言鹦鹉莫思乡。太平桥外槐花下,亲手开笼欲断肠。从这些诗句中的内容就能看出,齐白石对淑华的离去是有惋惜和无奈的。 即使在淑华离去以后,齐白石还特意托人向王缵绪说明情况,再三拜托不要追究淑华的责任。他还说:如淑华不自去,余已许放。终是他人之人,即伊不去,余亦不放,却可怜也。希望请求王缵绪不必再赠 ,自己已然知命。 王缵绪一个好心之举,最终闹得齐家一地鸡毛,让齐白石徒留遗憾。当然虽然淑华离去,但从诸多记载来看,胡宝珠或许才是最适合齐白石的伴侣。 当初她来到齐白石身边时,还很青涩稚嫩,而且大字不识一个,就是“粗丫头”。但是,她对齐白石很好,不仅悉心照料齐白石的起居,还为齐白石生育了7个子女。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胡宝珠聪慧,平日里一直陪在齐白石身边为他研磨铺纸,居然逐渐熟悉了他作画的运笔、着色和布局等细节,对齐白石的绘画风格深有研究。 她不仅能一眼看出市面上齐白石画作真伪,甚至还能临摹齐白石画作,甚至有一次胡宝珠画了一幅《群鹅图》,结果齐白石自己都没认出真假来,差点就盖上印章发表了。 直到事后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夫人的临摹之作,因为此事还差点闹出乌龙,齐白石当时还一度担忧外人会以为自己的画作是由夫人代笔。 而为打消这一顾虑,胡宝珠后面也大度的搁下画笔,继续为丈夫磨墨。无疑,胡宝珠确实是齐白石身边不可或缺之人。
1950年,齐白石儿子家被划为地主,财产全部充公,还要遭受批斗枪毙。这让齐白石惶
【27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