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两个盗墓贼在江苏徐州偷盗了一座古墓,得手后却不小心丢了一个金蟾蜍,两人贪心又害怕,就去想办法寻回,可没想到到最后,那金蟾蜍却成了抓获这两个盗墓贼的关键物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初冬,江苏徐州土山一号墓的发现让考古界震惊,这个汉代墓葬原本未受到过多关注,直到一名村民偶然发现墓地附近的土层异常,才引发了专家的兴趣,土山一号墓的出土文物让人感叹其精美与历史价值,然而,这座古墓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未能躲过盗墓贼的觊觎。 在古代社会,厚葬习俗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现,尤其在汉代,许多贵族、诸侯、甚至地方豪强,都追求奢华的墓葬和陪葬品,汉代的丧葬习俗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墓中所出土的文物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死者的地位和身份,徐州的土山墓群,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盗墓贼贠某与闫某,都是来自周边的普通农民,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早年的艰辛和后来的贪欲驱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六十年代末,两人逐渐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掘古墓,逐步熟悉了用洛阳铲和工具挖掘墓穴的方法,他们选择的目标大多是偏僻的土丘,既隐蔽又少人管理,正是土山一号墓的低调与周围的荒草丛,成了他们的“最佳目标”。 1970年1月的一个寒夜,雪花飘零,气温低得让人难以忍受,两人带着简单的工具,像往常一样进入了墓地,他们熟练地挖开了墓道,进入墓室,在墓室中,他们看到了那些令人心动的文物,玉器、铜器、漆器、金银饰品应有尽有,极尽奢华与工艺精湛,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这些陪葬品装入布袋,匆忙离去。 然而,在他们撤离时,一只精致的金蟾蜍形铜砚意外滑落,它被遗忘在墓室的角落里,直到第二天,村民张某在经过此地时不小心踢到它,拾起了这件历史瑰宝,他并没有立刻将其交给任何人,而是悄悄地将它带回家,放在了柜子里,张某的妻子虽然对这件物品有所怀疑,但由于它与家里从未见过的东西相似,便决定先保管着。 几天后,消息传遍了村子,张某的举动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贠某与闫某意识到,自己丢失的金蟾蜍可能就在张某手中,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先是通过贠某上门找张某,假装帮忙鉴定物件的价值,虽然张某警觉地拒绝了他们的低价收购,但两人并未放弃,他们更加紧密地跟踪张某的动向,企图通过其他方式收回失物。 与此同时,村民的闲言碎语不断,张某的妻子不小心提到金蟾蜍与陌生人的接触,这一切被警方察觉,文物局也接到报告,派出考古队赶赴土山墓群进行勘察,考古队发现墓室被严重盗掘,尸骨和陪葬品散落一地,通过进一步勘察,专家确认这是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墓中的银缕玉衣和精美的铜器都已被盗掘一空。 警方根据村民提供的信息,锁定了贠某和闫某,通过对比现场遗留的线索,他们最终成功找到了两人的藏匿地点,警方随即展开了搜查,找到了大量的盗掘文物,包括那只金蟾蜍,经鉴定,这只金蟾蜍并不是普通的工艺品,而是东汉时期的文房用具,是墓主人在生前实际使用的墨盒,它的设计精巧,金光闪闪,不仅是实用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这件金蟾蜍形铜砚,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文房用品,它承载着汉代对长寿和吉祥的崇拜,蟾蜍在古代被视作镇宅避邪的象征,且常常出现在墓葬中,寓意着墓主升天后的安宁与福祉,这件文物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材质上,更在于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因此,它的失而复得,成为了考古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盗墓行为的发生不仅造成了文物的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历史遗迹,通过这次案件,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盗墓贼贠某与闫某的犯罪行为,只是盗墓现象中的一部分,盗掘古墓,不仅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摧毁了历史的记忆,影响了我们对过去文明的认识。 随着文物的回归,考古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专家们开始对土山墓群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发现这座墓葬群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墓中出土的银缕玉衣、铜器和其他陪葬品,为研究汉代贵族的生活、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金蟾蜍形铜砚的发现,更是让人对汉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信息来源:人民网——《土山汉墓考古为何持续半个世纪》
江苏一开始为什么不发展南京?如果发展了会如何?
【5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