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8天,我写了40多篇文章,总收益不足5毛钱,可我却愈发沉稳了 十一假期8天,我一直埋头笔耕,总共写了40多篇文章。假期结束,我盘点成果,一组数据清晰呈现: 阅读量破万的有3条;勉强过千的有18条;剩下的十几条则是阅读量仅几百的“小透明”。 若算上平台给的创作收益,8天总收入为0.47元,连五毛钱都不到。 换作以前,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或许会立刻被沮丧笼罩,反复琢磨:为何我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结果却这般“廉价”?为何有的内容能稍有热度,有的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 但如今,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 因为我越发觉得,写作就如同在自家院子里种菜。 你撒下一把种子,并非每一颗都能长成巨大的南瓜。 有的发芽快,没几天就绿意盎然;有的结果慢,需要你耐心等待;还有一些,今天看着萎靡不振、毫不出众,说不定一场夜雨过后,明天就迅速生长。 你无法精准掌控每一棵植物的生长态势,能做的只是按时浇水、施肥,然后把结果交给天气和土壤。 所以,这个假期,我最大的收获并非那微薄的收益,也不是那几条偶然的“爆款”,而是另一个让我心安的事实——我能稳定输出了。 从假期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我平均每天能完成4到5条。从过去“想写才写”的随性而为,到如今“能写且持续写”的自我约束,这本身就是一场悄然的变革。写作,终于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日常,一种肌肉记忆。 我原以为放假时间充裕,每天输出5 - 6条不在话下。但实际操作后才发现,在并非全职写作、全靠碎片时间拼凑的情况下,能保持这个节奏,已然是一种胜利。我写得最少的一天,也稳稳完成了3条。 这个过程,无疑是对心态的极大考验。有时精心写完一篇,发出去半天却毫无动静,心里的失落与自我怀疑是真切的。但当你咬牙坚持,就会慢慢想明白一个道理:热度涨不涨,是平台和算法的事;而每天能写、能表达、能沉淀自己的思考,这完全是自己的事。 假期写完这40多篇,我反而把事情看得更透彻了: 写作,并非为了“爆”,而是为了“稳”。 那0.47元的收益,像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告诉我不必因外在的起伏而患得患失。真正的价值,在于我建立起了输出的节奏,在于笔尖留下的思维印记,在于“我手写我心”的那份笃定。 只要笔不停,思维就在运转,能力就在锤炼,这,就不算退步。 路还长,咱们,慢慢写。
国庆8天,我写了40多篇文章,总收益不足5毛钱,可我却愈发沉稳了 十一假期8天,
生活那点事
2025-10-09 20:24: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