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等来千载难逢机会,在联合国趁热打铁,要求制裁邻国恐怖组织 “俾路支解放武装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09 19:41:51

中国等来千载难逢机会,在联合国趁热打铁,要求制裁邻国恐怖组织 “俾路支解放武装”这个组织在巴基斯坦境内搞了不少年破坏,抢人、杀人、炸车、袭警样样都干,还特别盯着中国人下手。 几年前,有人问中国为什么不在联合国推动制裁这种组织,一度有声音说——国际环境不成熟,制裁容易被搁置。 如今不一样了,美国在8月已经率先把“俾路支解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国际社会的眼睛开始聚焦,制裁这事,终于到了可以公开谈、认真干的时候。 10月6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开门见山,把“俾路支解放武装”和它的“马吉德旅”一块点名,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就是恐怖势力,不仅搞袭击,还专门挑衅中国利益,必须被列入制裁名单。 说实话,这种场合能直接点名,说明中国这次是做足了准备,也有足够底气。 光说没用,为什么这次时机“千载难逢”?因为国际大气候变了。 现在,美国主动列出名单,等于给了中国一个“正当出手”的理由。中国代表也没客气,话里话外都在提醒:反恐不能搞双标,不能有的痛就喊,有的痛就忍。 “俾路支解放武装”不是一个新组织,但这两年确实越来越嚣张。光看今年的记录就知道:3月炸车队,7月绑人杀人,目标不光是当地政府军,还有中国企业工人,甚至是普通乘客。 这次拿到联合国讲台上说,就是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已经不打算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根据安理会1904号决议,被列入制裁名单的组织会面临资产冻结、旅行禁令、武器禁运,这三板斧下去,基本把一个恐怖组织的命脉全砍了。对“俾路支解放武装”来说,这跟被判死缓差不多。 当然,事情不会一帆风顺。美国虽然表态制裁,但在联合国会不会真投赞成票也不好说。 中国这次出击,不只是为了表达愤怒,更是为了树立一个规则:哪怕恐怖分子藏在别人家里,只要你动了我们的利益,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人说,这是不是在逼邻国难堪?其实不然。巴基斯坦自己早在2006年就宣布这个组织是非法的,国内也一直在打击。只不过有些地方政府鞭长莫及,有些势力背后还有人在撑腰。 中国现在推动联合国制裁,反而有可能帮巴方“顺水推舟”,把问题拉到国际层面,动用更多资源去压制。 更深一层的考量,是区域安全的大局。俾路支省本身就是个敏感地带,不光有资源,还有重要的交通走廊。中国在那儿投了不少钱,比如瓜达尔港和配套工程。 这个时候,如果安全形势继续恶化,不光中国企业撤资,连其他国家也会看在眼里,觉得这块地不值得投。到那时,损失的不只是中巴双方,还有整个地区的发展信心。 中国这次“趁热打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联合国到底能不能在重大安全议题上形成共识,试探“反恐双标”是不是能被打破。 如果这次推动成功,那么其他类似问题也会有模板可用。如果失败了,至少也让世界看清:谁在真反恐,谁在打马虎眼。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制裁”操作,而是一次对国际秩序的“温水测试”。中国在变得更主动、更有策略,也更敢于把自己受到的安全威胁放到世界舞台上说清楚。 以前咱们讲“不干涉内政”,现在则是在说:你家事要是烧到我家门口,那我就不能当没看见。 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外交会更有“锋”,不再只是温文尔雅的说理派,而是会挑时机、找节点,把自己关心的议题推到国际议程上。不是为了“秀存在”,而是因为现实逼得你不能不动。 这场联合国上的“亮剑”,到底能不能砍中“俾路支解放武装”的要害,还要看后续协商怎么走。 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打了也不吭声”的角色,而是一个敢于拿起国际规则说事、讲理、发声的参与者。 世界变了,中国也在变。今天的国际舞台,不再是某几个国家说了算。你想保护自己,就得会用规则、用话语权、用行动去争取安全感。说到底,这不是中国的任性,而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这一次,中国不是在等机会,而是在制造机会。

0 阅读:86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