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央视中秋晚会结束不到一天,观众却各种吐槽,理由很一致
中秋晚会刚播完不到一天,网上的吐槽就一波接一波,不少人看完之后直呼失望。
说是“但愿人长久”,但不少人看完的感受却是心里堵得慌,整场晚会原本该是温馨团圆的氛围,结果让很多人越看越郁闷。
网上各种评论几乎都说一个意思:这场晚会看着好像挺高级,其实空有外表,内容撑不起那个壳子。
用网友的话说,就像是拿银子镀了个蜡枪头,看着光鲜亮丽,实则不中用。
整场晚会的问题,不只是哪个环节没策划好,更像是节目组和观众之间那种情感上的联系,出了点大问题。
舞台确实漂亮,灯光也打得挺有感觉,视觉效果不能说没用心。
但正是这些所谓的“细节”,让观众们一下子出戏。
比如《将进酒》那个节目,一排排白色灯笼升起来,画面一出来,就让很多人心里一紧。
在咱中国传统观念里,白灯笼是用在丧事上的,这种场合拿出来用,实在是让人看着别扭。
其实换成红灯笼也不是难事,喜庆又符合节日气氛,可节目组偏偏没注意这个。
这种对传统符号的理解出错,再加上主持人那种硬煽情的语气、节目内容又空洞,让人感觉整台晚会都不贴心,气氛尴尬得让人想快进。
观众这几年审美早就升级了,可节目制作的套路却像是原地踏步,还是用那一套老方法硬塞给大家情绪,完全没考虑大家真正想看什么。
还有个问题很明显,那就是不太重视“专业”。
这台晚会请了不少演员唱歌,看起来像是跨界大联欢,但唱得真不咋地。
李乃文和王珞丹唱的那段,被不少人说唱功就一般,听着不太舒服,像在凑数。
闫妮唱的《只字不提》,也被说没唱出歌里的那种情绪,整首歌听下来没啥感觉。
其实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就是希望唱歌的事还是让专业歌手来。
李宇春唱的《我记得》,观众反而都说好,情感到位,唱功也稳。
更让人疑惑的是,有些表演看着就不太真,比如唐嫣那段唱歌,观众明显发现她嘴型跟声音对不上,感觉像是假唱。
这种事就不是能力问题了,而是态度问题,观众一下就觉得被敷衍了。
就连主持人选角,也被大家吐槽。
谢娜那种综艺主持风格太跳脱,和央视晚会的庄重格调实在不搭,不少人直接说她是这场晚会的“败笔”。
说到底,这么一台晚会花了不少钱,结果节目质量还这么拉胯,大家难免会质疑:这种晚会到底值不值得继续办?不少声音就开始质问,有些文化圈的人是不是太脱离实际了,只顾着自己圈子里的人轮流上节目,根本没考虑普通观众的感受。
于是,有人干脆说,要不别办了。
与其每年搞这些观众看不进去的节目,不如把钱省下来干点实事。
比如建几所乡村小学,或者给偏远地区的老师多发点补贴,起码花得让人心服口服。
整件事说到底,其实就是观众在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不买账,不接受这一套旧式、不真诚、脱节的文化产品。
不是换几个明星或者搞点新花样就能解决的,关键还是节目组得换个思路。
得真心把节目做好,别再敷衍,也别再端着。
用大家的钱办事,就得对得起这份责任和信任。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