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宣布了 立陶宛宣布禁止使用中国零件,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设备领域占据超70

丹青自由的翅膀 2025-10-08 10:55:55

立陶宛宣布了 立陶宛宣布禁止使用中国零件,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设备领域占据超70%的全球市场份额,且拥有领先技术。 立陶宛这声 “禁止使用中国能源零件” 的宣布,听着挺硬气,实则是给自己本就难走的能源转型路又拦了一堵墙。 这哪是维护安全,分明是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里硬掰,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脚,毕竟中国在风能太阳能设备领域的分量,可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 中国在这行的实力,那可不是吹出来的。国家能源局都明说了,全球 80% 以上的光伏组件、70% 的风电装备都是中国造,就拿风电里最关键的部件来说,叶片产能占全球 64%,齿轮箱更是占到 80%,发电机也有 73% 的份额。 现在海上风电机组最大能做到 26 兆瓦,叶片长 147 米,站在底下抬头看都得晕,这技术放眼全球没几个能比。 光伏电池更厉害,转换效率超过 25%,而且这些年把全球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拉低了一大截,风电降了 60%,光伏更是降了 80%。说白了,现在全世界搞清洁能源,绕开中国零件根本不现实,就像做饭离不了锅碗瓢盆一样。 立陶宛自己的处境,这几年早就被能源转型折腾得焦头烂额了。自从 2022 年跟俄罗斯断了能源往来,表面上喊着 “能源独立”,实际上成本涨得没边,老百姓的电费早就悄悄往上窜了。 他们给自己定了个大目标,2030 年要比 1990 年减排 70%,还得搞 4.5 吉瓦的陆上风电、1.4 吉瓦的海上风电和 4.1 吉瓦的光伏,可实际呢? 2024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才 7.5 太瓦时,离目标差得远着呢。更尴尬的是,海上风电招标居然没人敢接,连个竞标者都没有,这转型的步子根本迈不开。 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立陶宛非要跟中国零件过不去。去年 11 月就先禁了中国的软件和云服务,今年 10 月又放话要扩大禁令范围,连硬件零件都不准用了,理由还说得冠冕堂皇,说是 “防止安全风险”。 可这话谁信啊?国际能源署和德国的安全机构都查过,中国的逆变器就算能联网,操作权限和数据都能物理隔离,风险根本可控。 说白了,这就是政治表演,新政府刚上台,想靠跟中国对着干,给美国和欧盟表忠心,好拿点补贴和支持,可这算盘打得再响,也得看现实答不答应。 最直接的苦头马上就来了。就说光伏和风能系统里的核心部件逆变器,中国产的占了全球大半市场,华为、阳光电源这些牌子早就用遍了欧洲。 现在立陶宛要换别的,德国、以色列的牌子要么贵得离谱,要么交不了货。按市场估算,光换逆变器就得多花 25% 到 40% 的钱,要是连储能系统的中国零件都换,项目得推迟 8 个月以上。这钱最后谁掏?还不是老百姓买单,本来电费就不便宜,这么一折腾,日子更不好过了。 之前立陶宛跟中国企业合作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早几年江苏林洋能源跟当地的 Elgama 公司合资搞智能电表,90 个员工里就 3 个中方的,全是本地化管理,产品还出口 25 个国家,给立陶宛带来了就业和出口收入。 这本来是双赢的好事,现在非要把路走死,放着靠谱的合作伙伴不用,去找那些又贵又慢的替代品,这不是糊涂吗? 更要命的是,立陶宛的电网本来就跟不上。要实现那些新能源目标,输电和配电网络得投 60 亿欧元,可现在钱还没完全落实,人才也不够,劳动力缺口一大把。这边新能源项目因为缺零件拖进度,那边电网还没准备好,两头耽误。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早就警告过,2025 年前清洁能源投资得翻倍才能实现净零目标,立陶宛倒好,还在搞供应链割裂,这不是给全球转型拖后腿,更是给自己挖坑吗? 最讽刺的是,欧盟里没几个国家跟着他干。波兰、捷克这些邻居都说了,只看设备质量和交货时间,不管哪儿产的。德国、法国也只是多查几遍,没说直接禁用。立陶宛想当 “领头羊”,结果成了孤家寡人,这种脱离实际的政策,根本没人买账。 要知道 2025 年全球能源设备本来就缺,铜价、电池材料都在涨,中国的产业规模刚好能稳住价格和供应,立陶宛非要把这根 “救命稻草” 扔了,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说到底,立陶宛这波操作就是小国在大国博弈里的焦虑表演。想靠得罪中国换西方的信任,却忘了能源转型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政治作秀。 中国的能源零件早就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是说禁就能禁的,就算真不用,德国设备里可能藏着中国的电路板,美国系统里可能有中国的传感器,根本躲不开。最后折腾一圈,新能源目标没实现,老百姓电费涨了,项目全耽误了,这苦果还得自己咽。 能源转型本来就难,得找靠谱的伙伴一起干,立陶宛偏偏要跟市场规律对着来,这哪是解决问题,分明是制造新问题。等真尝到电价飞涨、项目烂尾的滋味,就知道这纸禁令有多荒唐了。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丹青自由的翅膀

丹青自由的翅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