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

茂盛楼兰 2025-10-08 10:15:28

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靠着苏联的技术支持,咱们建起了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机床厂等18家核心机床国企,行业里都叫它们“十八罗汉”,那时候这些企业是真顶用,扛起了国内九成以上的机床生产任务,不少工业空白都是它们填上的。 沈阳机床的C620型车床甚至登上过第三套人民币,成了新中国工业的名片,齐齐哈尔二机床造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龙门铣,上海机床厂是当时最大的精密磨床制造商,长沙机床厂在60吨以上大吨位立式拉床领域,市占率能飙到99%。 但现在却倒了不少:昆明机床2017年破产退市,长沙机床厂2016年宣告破产,就连名头最响的沈阳机床、大连机床,2019年也都破产后并入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至于为啥曾经的“罗汉阵”会垮掉大半?这得从九十年代那波“开门”说起,1994年关税壁垒一拆,机床进口关税降到9.7%,数控系统才5%,德日机床跟潮水似的涌进来。 人家的机床精度高、故障率低,咱们的老国企还抱着老技术吃老本,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生产效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后来2001到2011年算个黄金十年,国内需求猛增,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靠着规模冲进去全球前十,2012年沈阳机床还凭着27.83亿美元销售收入,蹭上了世界第一的名头。 但这第一水分大,全是靠量堆出来的,高端技术压根没跟上。那段时间还瞎搞海外并购,收德国希斯、入主瓦德里希科堡,钱花了不少,核心技术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拖得够呛。 现在的行业情况更像块硌牙的馒头,看着大,嚼着没味儿,咱们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2021年消费额占全球33.6%,产值占30.8%,但全是“大而不强”,产量占全球40%,高端数控机床却只占5%,国产化率才6%。 高端市场里,50万元以上的机床85%被德国、日本企业抢走,咱们只能在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卷,利润率还不到5%,更要命的是核心部件被卡脖子,高端轴承进口依存度64%,伺服电机57%,就连数控系统,2024年国产化率才刚到35%,比德日落后十几年。 沈阳机床2024年的财报就很能说明问题,营业收入15亿多,净利润才1134万,同比降了61%,扣掉非经常性损益还亏着2.2亿,资产负债率快70%了,日子过得紧巴巴,哪还有当年的风光。 但要说中国机床彻底没翻身机会,倒也不至于,这些年政策端挺给力,《中国制造2025》专项基金砸了超120亿搞攻关,2024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同比涨了23%,真金白银在补短板。 技术上也有实在突破,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12%,爬到2025年的29%,动态精度能控制在8微米以内,虽然还比不过顶尖水平,但总算在往前赶,下游需求也在推着走,C919量产需要钛合金加工设备,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加工带得三轴机床采购量涨了37%,5G通信的滤波器要求0.1μm级精度,这些新需求都在倒逼机床升级。 而且,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已经贡献了全国75%的产能,科德数控这些新势力在中端市场也开始抢德日企业的地盘,不是完全没盼头。 我觉得翻身的关键,不在“复活”那些老国企,而在换个活法,当年靠规模当世界第一的路子,早被证明走不通了,现在得啃核心技术这块硬骨头,2025年高端数控机床市场规模预计能到4500亿,2030年要冲万亿,这块蛋糕不是靠低价能抢来的,得靠真技术,眼下核心部件还得进口,但只要研发投入能持续,人才缺口慢慢补上,未必不能把依存度降下来。 说到底,“十八罗汉”的起落,就是中国工业升级的必经之路,老的玩法淘汰了,新的战斗力正在长出来,现在没必要纠结“全军覆没”的面子问题,沉下心把技术做实才是真的,等哪天国产五轴机床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站稳脚,数控系统不用看老外脸色,中国机床才算真的翻身了,到时候再谈世界第一,才够硬气,不是吗?

0 阅读:98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