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的诺贝尔奖就是政治伙伴奖,欧美日韩资本联盟的狂欢,我们不要也罢...格局小了朋友!你看哪个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没为人类的进步做过理论或实践的贡献。 十月北欧的诺贝尔奖再次揭晓,日本科学家名字闪耀,而中国科研圈依旧沉默。我们论文数量全球第一,研发经费破3万亿,但本土科学类诺奖仅屠呦呦一位。问题出在哪儿?抄袭?骗经费?缺人才?也算,但不是重点,问题出在过于急功近利。 国内的科研者被太多科研以外的琐事绑架,年年冲SCI,评职称,哪有时间做十年磨一剑的原创?再看小日本,74岁获奖的科学家能熬40年冷板凳,我们却在流行35岁焦虑,45岁门槛。考核像赶集,创新像流水线!真东西,没多少!诺奖是熬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 屠呦呦的突破源于几十年前的坚守。今天中国论文质量已在爬升,热点研究占全球48%。若我们能少点短视内卷,多给孤高之路一点耐心,下一个爆冷门的,或许就是中国。
这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们几乎都是华人。而据统计,在外华人共计60
【7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