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

鹏天云光 2025-10-07 11:49:28

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斯威夫特在报道里说中国工厂的机器人比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还多,这背后是国家早早就下了功夫,从2015年就开始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给政策给支持,就像搞电动汽车那样,一步步把机器人造得又好又便宜。 到去年,中国工厂里正在干活的机器人已经超过200万台,新安装的近30万台,差不多是美国的十倍,比世界其他地方加起来还多。 这话一点不夸张,随便走进哪家中国工厂都能看到实打实的景象。 就说广东顺德的美的洗碗机工厂,十几年前车间里还是工人,搬零件的、拧螺丝的、打包的,忙得脚不沾地,一年顶多造350万台洗碗机。现在再去看,车间里到处是挥舞手臂的机器人,那些自动送料的小机器人在地上灵活穿梭,根本不用人管。 最神的是车间里有片“黑灯区”,从头到尾不用开一盏灯,机械手自己就能把钢板变成洗碗机零件,完了还能自动打包入库。 这么一改,工厂地方没变大,工人少了一半,一年却能造700万台洗碗机,翻了整整一倍。这还不算,工厂的电脑屏幕上能实时看到每台机器的状态,哪台有点小毛病,AI系统立马就能看出来。 还有苏州有家叫穿山甲的机器人公司,老板最近在广交会上,两天就签了二十多个订单,里面还有好几个美国客户。他们家造的机器人看着不花哨,却是酒店、商场里的熟面孔,比如酒店里送外卖的小机器人,大多是他们家的。 有个美国旧金山的客户专门找上门,算了笔账:买一台送餐机器人才3000美元,就算加一倍关税,也才抵得上美国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太划算了,当场就签了单。 还有美国的零售公司,一下子订了7台导购机器人,代替人工引路、介绍商品,说后续还要再买。 要知道,美国自己造的机器人价格是中国的四五倍,根本没竞争力,本土能造机器人的厂家也没几家,大多得从日本、欧洲进口。 中国工厂的机器人不光多,还能和新技术搭着用。上海有个研究自动化的外国顾问就说,中国企业早就用AI管机器人了,机器运转得好不好、哪里有隐患,电脑一看就明白,可在国外,很多企业还没把AI当成生产工具用。 更关键的是,以前中国还得进口机器人,现在一半以上都是自己造的,本土厂家的本事越来越强。 反观美国企业的情况,去年新安装的机器人才3万多台,比前年还少了点,而且主要靠进口。不是美国没技术,他们的AI做得不错,但硬件跟不上,造机器人的成本降不下来,也没形成像中国这样从零件到整机的产业链。 东南亚、墨西哥那些地方想接产业转移都接不了,因为造机器人的本事跟不上,美国自己也一样,硬件能力弱,价格还高,自然没法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用机器人。 更让人着急的是美国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老办法上。中国早就把机器人和AI结合起来改造工厂了,从汽车零件焊接到家电组装,再到物流分拣,到处都在用机器人提质增效,现在中国造的商品占了全世界的近三分之一,比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加起来还多。 可美国很多企业还是按老一套生产,没想着用机器人和新技术降成本、提效率,遇到劳动力短缺也只是头疼,没下功夫解决根本问题。 斯威夫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才会猛烈抨击美国企业不思进取。毕竟中国工厂里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已经说明了一切:现在的制造业,谁先把机器人用起来、用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而美国企业显然慢了不止一拍。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

猜你喜欢

鹏天云光

鹏天云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