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江南六怪之死堪称郭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可这段剧情也让不少人疑惑:刚误以为凶手是黄药师时,郭靖恨得红着眼要拼命,哪怕对方是未来岳父也不管不顾;后来查清真凶是欧阳锋,他反而没那么激动,甚至还几次放了欧阳锋,这到底是为啥?真像有人说的“欺软怕硬、窝里横”吗?其实结合剧情细想,里面藏着郭靖的成长与无奈。 首先,“愤怒值”的爆发时机不一样。郭靖刚得知六怪惨死时,正是悲痛到极点、脑子最乱的时候。柯镇恶一口咬定凶手是黄药师,现场证据又都指向桃花岛,郭靖满心都是“视我如子的师父们没了”,所有情绪都一股脑泼向了“凶手”黄药师。可等他在铁枪庙查清真相,知道真凶是欧阳锋和杨康时,已经过了情绪最激烈的阶段——从找黄蓉的半年奔波,到回蒙古后的沉淀,最初的冲动早就被时间磨平,剩下的是更冷静的考量,而非一上来就喊打喊杀。 其次,“放欧阳锋”的背后,全是黄蓉的安危。第一次抓到欧阳锋时,郭靖之所以订下“三次不杀”的约定,根本不是怕了欧阳锋,而是怕欧阳锋狗急跳墙伤害黄蓉。要知道当时黄蓉还在欧阳锋手里,对方以黄蓉的性命要挟,逼郭靖不要追究,甚至帮他翻译《九阴真经》,郭靖哪怕恨得牙痒痒,也只能先答应——在他心里,黄蓉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师仇再大,也不能拿黄蓉的安危冒险。后来两次放欧阳锋,不过是履行约定,守住对黄蓉的承诺而已。 更关键的是,郭靖的“三观”早就变了,从“报私仇”变成了“担大义”。查清真相后,郭靖经历了西征花剌子模,亲眼见过屠城的惨状——数万无辜百姓死于战火,让他彻底明白:比起个人的恩恩怨怨,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蒙古要南侵,中原百姓要保护,《武穆遗书》的兵法要践行,这些“家国大义”压在他肩上,让他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只盯着自己的仇恨。就像有人说的,“一个人见过生灵涂炭后,复仇的心就会淡很多”,郭靖正是如此,他的格局早就跳出了“为师父报仇”的小圈子。 而且到了后期,欧阳锋的状态也让“报仇”变得没意义了。等郭靖再遇到欧阳锋时,对方已经被黄蓉忽悠得疯疯癫癫,一会儿认不出人,一会儿还把郭靖当成“义弟”。这时候的欧阳锋,早已不是那个阴险狡诈的西毒,更像个可怜人。别说郭靖本就不是赶尽杀绝的人,就算他还想报仇,对着一个疯子下手,也违背了六怪教他的“侠义”;更何况洪七公见到疯了的欧阳锋,都还有“老友相见”的感慨,郭靖自然更下不去手。 至于有人说“郭靖敢找黄药师,是因为黄药师不会杀他”,这话也不全错——黄药师再邪,也是黄蓉的爹,不会真对未来女婿下死手,郭靖心里或许确实清楚这一点。但这不是“窝里横”,而是他知道黄药师的底线,可面对欧阳锋这种“真会打死他”的狠角色,他的退让不是怕,而是权衡后的选择。 说到底,郭靖不找欧阳锋报仇,不是人品问题,而是成长的代价——从一个只会凭本能冲动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懂得权衡、心怀大义的“侠”。 你觉得如果郭靖在得知真相时,没遇到西征,也没牵挂黄蓉,他会不会拼了命去找欧阳锋报仇?
金庸武侠被高估的四大神功名字霸气,被世人吹捧,实战非常一般。1、易筋经一说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