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小史论过去 2025-10-05 19:13:22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说起这事儿,得从1945年日本投降那会儿拉开帷幕。关东军撤出东北,扔下一堆孤儿在街头冻着饿着。赵连栋原名野板祥三,才四岁,就在哈尔滨道外区一个倒塌烟囱边上缩成一团,身上裹着半张霉草席,饿到啃手指头。李秀荣那年28岁,农家媳妇,平时下地干活,路过那儿一眼瞧见这孩子,眼睛直勾勾的,瘦得皮包骨。她二话不说抱回家,取名赵连栋,打算拉扯大。 这决定可不是小事儿。那时候东北刚解放,日军刚走,仇恨还热乎着。李秀荣叔叔1938年被日军刺死,父亲逃难中挨枪子儿没了命。家里人一听要收养日本人,炸了锅。丈夫赵凤祥的堂兄直接甩手走人,从此断来往。邻居们更狠,天天堵门骂,喊他们养“敌人崽子”,出门买个酱油都得低头绕道。赵连栋上学时,同学围上来推搡,老师也冷眼旁观。李秀荣咬牙扛着,家里三亩薄田勉强糊口,她把好东西全省给这孩子,亲生儿子赵连才大两岁,只能让着。 日子过得紧巴巴,1959年饥荒更要命。全国都闹粮食短缺,东北也不例外。李秀荣夜里偷偷煮黄豆喂赵连栋补身子,自己啃榆树皮,肿得走路都晃。为了让赵连栋读技校,赵连才初中一毕业就下生产队挣工分,扛锄头晒黑了脊梁。赵连栋呢,背着书包上学,李秀荣叮嘱他别露日语口音,免得又挨欺负。家里那件狗皮袄拆了改小给他穿,蒸馒头时白面多掺一勺给他。赵连才有回偷吃弟弟鸡蛋羹,被赵凤祥用柳条抽了三天爬不起炕。这一家子,就这么磕磕绊绊把孩子拉扯大。 转眼赵连栋51岁了,1992年他坐炕沿上跟李秀荣说,想回日本找亲人。李秀荣没多想,从炕柜下拖出铁盒,数出4800块,全家养猪种菜攒的血汗钱。她知道这钱一给,家里就空了,但还是塞给他。东京华侨总会帮忙牵线,他到大阪见了亲姐,生父早再婚了,明确说别打扰。赵连栋两个月后办手续定居日本,哈尔滨的房子都没收拾,就这么走了。临行前他打包行李,李秀荣帮着叠衣服,亲儿子赵连才在边上递水。 从1994年起,赵连栋脚踩日本地,就跟断了线风筝似的,再没个信儿。李秀荣在家门口踱步,电话铃响了接起,是空音。她攒钱给他寻亲,本指望他常回来看看,谁知一去不回头。三年过去,1997年哈尔滨零下30度,李秀荣78岁,去院子捡柴滑一跤,腰椎粉碎性骨折,医生摇头说可能瘫一辈子。她躺在病床上,嘴里反复念赵连栋的名字,眼睛望门等。邻居张淑芬看不过去,托侨联带话去日本。 大阪那边工作人员找到赵连栋,他那时开寿司店,接电话听清事儿,顿了顿,说工作忙,挂了。再打,他直接拒接,继续忙活店里事儿。李秀荣听侨联传回话,闭眼不吭声。赵连才守床喂饭,她咽下粥,还盯着门看。这养母养子情,搁平常人看来,本该是白头偕老,谁知换来这冷冰冰的拒绝。赵连栋在日本安家,彻底切了旧联系,连句问候都没给过。 李秀荣在病床上熬了六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去世前,她眼睛还钉在房门上,似乎在守着什么。赵连才守灵时对人说,妈等的不是亲儿子,是那份良心有回应。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旁,墓碑刻“慈母”俩字。赵连栋在日本过得怎么样,没人知道。他开店做生意,日子平平,但对养母的沉默,让这故事听来总有股堵心味儿。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