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櫆寿,后改名奎绶,字启明,他的早年生活并不显得特别起眼,但正是这个身处官宦之家、享有相对优渥生活的孩子,注定要在人生的后半段面临历史的重大考验和文化的两难选择。 周作人年少时便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与哥哥鲁迅一起,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家庭的科举背景并未让周作人局限于儒学的框架,他的目光早早地转向了西方文化,1906年,周作人跟随鲁迅一起前往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来转学至立教大学,学习希腊文和英文,在那段日子里,周作人不仅接触到西方的文学、哲学和思想,还与鲁迅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为他日后的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1年,周作人回到国内,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在绍兴中学担任教职,1917年,蔡元培邀请他来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教授,并讲授欧洲文学史等课程,周作人的文化视野逐渐拓展,他的学识和文笔深受学生和同行的认可,然而,正是这种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的积累,为他在未来的抉择中埋下了隐患。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喝茶》和《乌篷船》让他成为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脱俗,强调“平和冲淡”,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学审美,此时的周作人,正处在文化界的风口浪尖上,与鲁迅并肩,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此同时,他的翻译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源氏物语》、《希腊神话》等作品的翻译,使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正当周作人的文化事业如日中天时,历史的风暴却突然席卷而来,1937年,北平沦陷,北京大学随即决定南迁,然而,周作人却选择留下来看守学校财产,并以“家口拖累”作为主要原因,这个决定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虽然他在一片汹涌的政治风波中,始终声称自己是为了保护北大的文化财产,但这并未改变社会对他“文化汉奸”的评价,周作人接受了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职务,并在1941年升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月薪高达1200银元,这种待遇在当时令许多教授眼红,但也让他成为社会上质疑和攻击的对象。 周作人对自己行为的辩解似乎并未得到认可,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以“汉奸罪”逮捕,并被判刑14年,后减为10年,在监狱中,他的生活十分困苦,每月仅能领取2000中储券,远不及他曾在伪职时的优渥待遇,尽管如此,周作人依然保持着作为文化人的尊严,曾向同狱的囚犯抱怨狱中的待遇过低,然而,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成就,已被“汉奸”标签深深覆盖,难以再有所回旋。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被释放,并依然从事翻译工作,虽然周作人通过翻译《希腊悲剧》和《伊索寓言》等经典作品,继续为社会提供文化贡献,但他始终背负着那个沉重的政治标签,周作人的翻译工作,虽然让他在文化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在精神上的孤独和物质上的贫困却在不断加剧,1952年起,他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特约译者,每月预支稿费200元,但随着时代变迁,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困窘,日籍妻子羽太信子患病多年,医疗费用让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周作人为了节省开支,和妻子生活在简陋的小房子里,而他日渐衰弱的身体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周作人受到的压力更大了,收入中断,物资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周作人逐渐陷入了深深的困顿,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双腿浮肿,行动困难,晚年,周作人生活在简陋的厨房里,睡在地铺上,曾写信恳求“安乐死”,希望能摆脱这种生不如死的日子,然而,这些请求都未能得到回应,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家中孤独地去世,他的妻子和家人匆忙销户,将他的骨灰匆忙火化后,放在八宝山公墓无人认领,三年后,由民政部门按规定处理掉了这位文化巨人的骨灰。 周作人的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那时候,社会的冷漠和政治的冰冷让周作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几乎与世隔绝,他的兄弟鲁迅早已去世,而周作人则在历史的漩涡中被遗弃,即使他曾为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最终却因自己的政治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周作人的名字,甚至在文化界也成为了一个禁忌,许多曾经与他亲近的朋友和学生都选择与他断绝联系,对于周作人的死,几乎没有人愿意公开表示悼念,甚至连他自己的侄子也没有出席任何悼念活动,遗体在火化后的骨灰也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信息来源:正北方网——周作人被判死刑后辩护:我是被日本人一枪吓的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5 18:46:46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