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本打算耗资3亿在荒漠建个发电厂。没想到10年后,这里最出名的不是基建,竟然是牧场和羊肉。更搞笑的是,工程队还无意间攻克了一个全球头疼的世纪难题。 在青海高原的共和县南部,塔拉滩曾是片让人望而却步的土地,十多年前,这里风沙一年四季不停歇,98.5%的面积都是荒漠,脚下30厘米深全是松散沙层,别说长庄稼,连野草都难活几株。 谁也没把这片“不毛之地”当回事,直到2011年国家电投找上门来,盯上的正是它一年近3000小时的充足日照,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这样的资源简直是黄金宝地,当时所有人的心思都很简单:把这里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让荒漠产出清洁能源。 可真动工才发现,荒漠的脾气比想象中难伺候,大风裹着沙子天天往光伏板上扑,没几天板面就蒙了层厚沙,发电效率跟着往下掉,最多时一天就得清一次沙,既费人力又影响收益。 工程队急了,总得想办法挡挡沙吧?他们没搞复杂的治沙方案,就随手撒了些耐碱的固沙草籽,又把清洗光伏板的废水引到板下,反正废水也是排,不如给草籽浇点水,死马当活马医,压根没指望这些草能成气候。 没想到这一“浇”,竟浇出了意外,光伏板像给地面撑了把大伞,板下的风速一下子降了50%,水分蒸发也少了30%,连清晨的冷凝水都会顺着板边滴进土里,原本没抱希望的草籽,竟一株株冒了头,没过多久就连成了片。 可新麻烦又来了:草长得太快,没过多久就快齐光伏板高了,不仅挡光影响发电,还容易藏枯枝引发火灾,工程队不得不额外雇人除草,等于刚解决了沙的问题,又添了草灾的负担。 就在大家犯愁的时候,有人盯着满地的青草开了窍,青海本就是畜牧业大省,这草这么肥,让牛羊来吃不是正好?既省了除草钱,还能让羊长膘,简直是一举两得,一开始牧民还不相信,这破沙地里长的草,能养好羊? 可试着放了几百只羊进去后发现,板下的草水分足、口感好,羊群不用跑远路找食,一个个长得油光水滑,后来规模越扩越大,现在塔拉滩一年能产11.8万吨牧草,能养活20万只羊,“光伏羊”凭着肉质鲜嫩成了市场抢手货,18个村的牧民合作社靠养羊赚得盆满钵满,比起光伏发电的专业术语,塔拉滩的羊肉好吃反倒先传了出去。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波操作还顺带破解了一个全球头疼的难题,以前塔拉滩治沙,种10株草最多活2株,投入大见效慢,可现在随着牧草连片生长,园区的植被覆盖率从几乎为零涨到了80%,38万亩荒漠渐渐变成了绿洲,连以前见不到的狐狸、斑头雁都回来了。 青海省林草局后来测算发现,这种光伏板挡沙、废水种草、牛羊肥田的模式,治沙效率比专门的治沙工程还高,谁能想到治沙界钻研几十年没彻底解决的问题,竟被一群搞电力的工程师无心插柳解决了。 其实回头看,这哪是什么“乌龙”?不过是中国基建务实做事碰出的巧劲,当初没人刻意规划生态+发电+养殖的模式,只是遇到风沙就固沙,遇到草多就想办法利用,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的塔拉滩,不仅是吉尼斯认证的“全球最大光伏园区”,一年能发463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还成了牧民的聚宝盆,带动3000多人就业,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不纠结于非此即彼,不追求完美规划,踏踏实实解决眼前的问题,反倒能让生态、经济、民生拧成一股绳,长出连当初都没预料到的好结果,这或许就是中国基建最朴素的智慧。
上海没想到,江苏也没想到,就连广东都没有想到,近5年浙江的财政收入增长居然是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