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朝鲜日报》刊文说,从最初级的生产衣服到生产机器人,所有产业都在中国,韩国已经远远落后了。韩媒还列举了几个例子,很有说服力。从天上的无人机、地上的智能电车到海里的造船市场,现在中国都处于主导地位。 先看天上的无人机市场。中国企业早就不是靠“性价比”打天下的阶段了。从消费级的小型航拍设备到工业级的农业植保机,再到具备高端侦查功能的行业应用机型,中国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让同行咋舌。 核心的飞控系统、续航电池技术,中国企业都实现了自主突破。以前韩国还能靠零部件供应分一杯羹,现在整套产业链都在中国形成闭环,韩国厂商想插足都难。 再把目光拉回地面,智能电车领域的较量更能说明问题。韩国汽车工业曾是国家骄傲,混动技术一度被奉为标杆。但这几年中国智能电车的爆发式增长,直接改写了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车企不仅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上持续突破,更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上玩出了新花样。语音交互、自动泊车这些功能早就不是新鲜事,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落地速度更是让韩国车企望尘莫及。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上,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密集。韩国媒体坦言,自家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等反应过来时,中国已经建起了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回收的全产业链优势。 海里的竞争同样激烈,造船业的格局变迁最具代表性。韩国产业研究院刚发布的报告就给韩国泼了盆冷水,报告显示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越韩国,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要知道,韩国造船业以前在全球可是“顶流”般的存在,尤其在高端船型领域优势明显。但现在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7%,新接订单量更是高达74.1%,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更关键的是,中国造船业还抓住了绿色转型的风口。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8.5%,实现了主流船型全覆盖,这正是未来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韩国媒体的焦虑,其实藏着更深层的担忧。中国制造的崛起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跃升。韩国《朝鲜日报》就发现,连曾经转移到东南亚的制衣业,现在都纷纷回流中国。 阿里巴巴推出的智能服装工厂给出了答案。人工智能会分析销售数据预测爆款,机器人能以99%的准确率裁剪布料,每周都能推出新品的“即看即买”模式,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 这种从低端到高端的全面发力,刚好撞在了韩国产业的“软肋”上。韩国曾经擅长的钢铁、石化产业,如今都面临中国企业的强势竞争。浦项制铁的先进炼铁工艺被中企超越,石化行业也在中国的产能扩张下面临危机。 智能手机、存储半导体这些韩国的优势领域,现在也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压力。中国企业在3D NAND闪存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经能直接挑战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地位。 最让韩国媒体唏嘘的是,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维生素C原材料、自行车这些低成本商品,到高端家电、太阳能电池板,再到通信设备、高铁等大型装备,数百个行业里都能看到中国主导的身影。 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持续上升,“全球现代生活一天都离不开中国产品”的说法,在韩国媒体看来绝非夸张。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态势,让习惯了在细分领域领跑的韩国难以适应。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这个数据背后,是数万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更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韩国媒体的感叹,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清醒认知。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廉价代工”的代名词,而是靠技术、效率和创新,在天、地、海各个维度构建起竞争优势。 这种崛起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制造业多年深耕的必然结果。当韩国还在纠结如何守住现有优势时,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布局发力,这场产业竞争的下半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官方信源:光明网
韩媒:8月份韩国只接到8艘船舶订单,中国呢?10月3日,韩国媒体《国民日报》发表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