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今天突然宣布了!
荷兰最新消息:所有欧盟成员国已加入荷兰主导的“半导体联盟”,共同推动修订欧盟《芯片法案》,这标志着欧洲芯片战略进入新阶段!
当前,欧洲在半导体上的生产份额不足10%,严重依赖外部供应。2020-2022年,因短缺芯片,欧洲汽车产业损失超过2100亿美元。
如今,2023年生效的《芯片法案》,计划投资430亿欧元,希望到2030年夺回20%的市场份额。
但由于英特尔暂停在德国工厂建设新芯片厂,德国代工厂项目进展缓慢,这个法案的实施步履维艰。
荷兰主导的“半导体联盟”成为欧洲换道超车的无奈选择:该联盟从最初的9个成员国扩展至整个欧盟,核心策略是推动“欧洲造的芯片”,而非单独建厂。
目前荷兰“头号玩家”ASML已向外界透露,近期已投资13亿欧元于AI公司Mistral AI,以优化自己的极紫外光刻机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联盟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利益博弈也在加剧。
德国希望通过该联盟控制整个制造环节,而荷兰则希望借此机会巩固在高端芯片设备上的市场地位,并重视通过出口获取更多财政收入。
这必然导致协调成本的增加。而在短缺人才、资金、技术等多重压力下,欧洲能否真正独立建厂并大量生产尚存疑问。
如今,欧洲仅能生产40nm以下的芯片,但支撑这个市场似乎并不足够。
而修订后的《芯片法案》虽然呼声很高,但能否补上产业短板仍然很难说。
目前,欧盟27国达成一致同意拨款111.5亿欧元资金,但这笔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这一举动也被视为是对美国《芯片法案》的回应,更是与日本、韩国、等亚洲产能竞争的一步新棋。
经过数十年发展,全球芯片竞赛已进入“三足鼎立”阶段:美国主导高端,日本、韩国主导中端,则是支撑这一市场的后端。
但现在,欧洲似乎也想加入这场“平价版”的三国演义,并提出自己独特的战略主张——“技术主权”。
与其口号先行,不如拿出实质行动!
此外,这种技术联盟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如荷兰追随美国实施出口管制,损害自身经济利益。
同时,联盟也可能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分裂与竞争,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欧洲若想实现“技术主权”,不能仅靠口号和联盟,还需在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拿出实质行动。
欧洲搞这个半导体联盟,看着是想抱团搞“技术主权”,其实满是无奈。
本来《芯片法案》想冲20%市场份额,结果英特尔在德国的厂都停了,计划全打乱了,才逼得荷兰牵头搞联盟。 可内部先闹起了矛盾,荷兰握着ASML,一门心思想卖设备赚钱;德国却想把制造环节攥在手里,两边目标不一条心,协调起来肯定费劲。
更别说欧洲现在缺人才、缺技术,只能造40nm以下的老芯片,跟美日韩差得远。 最尴尬的是,荷兰还得跟着美国搞出口管制,自己砸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的生意。
就靠那111.5亿欧元,想补上短板太难了。与其喊口号搞联盟,不如先解决人才和内部分歧,再踏踏实实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