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保持边界感,是最舒服的相处》
凡事保持边界感,是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因为这充分尊重了一个人的动物性。
边界这个概念,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欧内斯特.哈特曼在1989年提出来的。
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边界」广泛存在于自然之中。
生活里最常 见的,就是动物会通过尿液来划分领地,有其他动物入侵领地的时候,动物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人和动物其实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区别。我们也会设定一个边界,并对任何未经允许跨越边界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怒。
比如和陌生人「一臂之远」的安全距离,和普通朋友的禁忌话题等等。
只不过人类表达边界被侵犯的模式相对隐晦一些,甚至有的时候连自己都未曾察觉。
隐晦的表达比如突然提高的语气。
而未曾察觉的表达,则多是因为潜意识中,已经接受到了「边界被侵犯」的信号,但大脑的抑制能力太强,认为表达愤怒是不可取、不文明的,因此克制了自己对侵犯的表达——多见于那些天生更为善良,更愿意替他人着想的群体。
但潜意识仍然不断给神经、肌肉发送危险的信号。接收到这种信号的大脑,就会试图用逻辑绕过抑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别的地方找茬。
比如在我们的生活里,会看到一个人因为家里的卷纸没有了而发火。外人看来是「情绪不稳定」,但实际上,那几乎100%,是TA在平日压抑了太多潜意识所传递出的负面信号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要确立边界,绝不是为了排挤任何人,更不是为自己设定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心理防御。
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我们深谙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明白一旦边界遭到了侵犯,任何人都会释放出攻击性。哪怕再理性的人也是同样。
而有了清晰边界的存在,他人就可以用安全合理的方式,和自己打交道。
如果你学着观察就会发现,生活里那些把关系处理得最妥当的人,从来都不是和谁都亲密无间的自来熟,而是那些有着清晰的,可以辨认边界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你看到TA就知道,自己可以对TA做什么,又不可以做什么。
而那些一上来就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最后大概率会闹掰,而且大概率会撕得很难看。
那么,如何保持边界感?
首先你需要找到自己的边界。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让你感到不适?
是哪种态态、哪种动作,以及最常见的:哪些话题?无论是金钱、宗教,还是性。
接着,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低语境还是高语境。
国外的文化大多是低语境的,说了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言外之意。
与之相对的,则是高语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听话听音」。这在人情社会中很常见
比如都是批评,在低语境的环境里,批评就是批评。但换到一个高语境的环境,情况就会变得复杂。
一个所谓的上位者,当众批评自己最忠诚,也最得力的下属,到底是不是在批评?又或者是在夸奖,又或者是批评给别人看?就很值得考量了。
人始终是群体的动物。无法融入群体,也就注定无法生存。
如果你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低语境环境——比如大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建立边界感是容易的。你只需要坦白告诉对方,你的临界点在哪里就好。不必担心会冒犯。对方反而会因为你的坦诚而减少自己试探的压力。
但如果你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高语境环境,边界感的设定就很考验彼此的信息默契度。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边界的表达程度。
从中性的表情开始。比如在触达你的边界时,适当的沉默。看看对方听不听得懂这沉默。
如果听不懂,那么就使用一些中性的词语、句子。比如「要不要换一个话题」,又或者「这个观点我回去要想一想」。
再听不懂,那么你最后的手段,就是稍微提高一些的音量,以及微微皱起的眉头了。
切记不要使用愤怒。因为当你需要愤怒来建立边界的时候,眼前这个人也就不值得你和TA建立任何形式的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