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被限高,不是他个人欠钱,而是他名下一家项目公司拖欠了1.2亿工程款。 法院按程序把他列进限高名单,因为他是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在当下很常见,但不等于他是“老赖”。 查过执行信息公开网,他没上失信名单,护照照用,上个月还飞新加坡开了房地产峰会,该谈的生意一点没耽误。 很多人以为这是万达崩了的信号,其实恰恰相反。 万达从去年就开始悄悄“拆弹”:重庆用商铺抵债,天津拉城投注资,这次大连的纠纷,他们没拖,也没躲,10月中旬已经和债权人签了和解协议,承诺分三期还清,还拿了一块商业物业做担保。 法院也受理了,限高大概率月底就能解除。 这事儿背后是房企转型期的典型困境:过去靠重资产扩张,现在要轻资产转身,但旧账还没理清,新路还没走稳。 项目公司独立核算,资金一紧,就容易被债权人盯上,连带法人和实控人被“误伤”。 这不是个案,是行业洗牌期的普遍现象。 真正值得看的,不是王健林有没有坐高铁,而是万达怎么在不卖核心资产的前提下,用商铺、股权、地方资本这些“非现金方式”把债慢慢还掉。 这种“软着陆”的能力,比一夜爆雷更考验经营智慧。 说到底,限高是程序,不是判决;和解是出路,不是末路。 市场慌一慌很正常,但别把执行措施当破产预告。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名单上,而在你有没有能力把账慢慢算清楚。
王健林被限高,不是他个人欠钱,而是他名下一家项目公司拖欠了1.2亿工程款。 法院
生财引擎
2025-09-29 14:53:26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