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突然透露,特朗普对中国存在重大误判,他们为何在这个时候承认事实?与此同时,美媒还发现,中国依然在抛售美债,他们为何对此反应强烈?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期罕见发文,直指白宫高层对中国存在方向性错误认知——从贸易战到技术封锁,所有政策都基于一个假设:中国正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这种误判导致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损人不利己的措施。比如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本意是想通过加税迫使中国屈服,结果却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更高成本。 前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离职后坦言,白宫内部对华政策制定充满矛盾,时而强硬时而摇摆,最终错失谈判良机。更严重的是,特朗普将真正懂中国的专家排除在决策圈外,只听顺耳的话,导致误判不断加深。这种误判的代价如今已清晰显现:美国制造业并未回流,反而加速了产业链外迁,消费者物价持续上涨,而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和深化与其他国家合作,成功化解了压力。 美媒选择在2025年9月集中承认这些误判,绝非偶然。当前美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联邦债务突破38万亿美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频频发出警告;法院裁定特朗普时期的"对等关税"政策违法,可能面临万亿美元退税风险;农业领域因中国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而陷入危机。这些现实压力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7月底,美国财长贝森特还威胁要将对华关税提升至三位数,短短72小时后却态度大转弯,宣布撤销12项对华制裁,改称中国为"伟大国家"。这种戏剧性转变背后,是美国企业界的强烈反弹——科技公司因出口限制损失惨重,零售业利润率因关税下降2.3%,近半数在华美企呼吁取消所有对华商品关税。皮尤民调显示,六成美国民众支持恢复对华高层沟通,民意基础的变化为政策调整提供了空间。 就在美国政策摇摆之际,中国继续执行其长期战略:2025年7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16年新低。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精心布局——自2022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减持近5000亿美元美债。这种减持具有多重考量:其一,降低外汇储备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增强金融自主性;其二,应对美国可能的经济制裁风险;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抛售美债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持压力又避免引发市场恐慌。7月的减持恰逢美国债务危机发酵,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剧,中国此举无疑给美国财政雪上加霜。美国政客虽然扬言报复,如威胁收回中资航司降落许可,但实质应对手段有限,因为中国持有美债已降至历史低位,进一步减持的空间反而更大。 美方对这两件事的强烈反应,本质上是对自身战略失败的焦虑。承认特朗普误判等于否定过去几年的对华政策,这在政治上极为敏感;而中国持续抛售美债则直接威胁到美国维持低利率和借新还旧的能力。 这种反应暴露出美国的矛盾心理:既想缓和关系缓解国内压力,又不愿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近期中美在马德里的会谈中,美方承诺不会首先加税,双方同意延长关税"休战期",但科技领域的较量仍在继续。这种"斗而不破"的状态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常态,直到美国彻底调整其基于误判的对华战略。 从更深层次看,这两件事共同反映了国际权力格局的变迁。美国试图用20世纪的霸权思维应对21世纪的中国,注定会遭遇"认知失调";而中国通过持续减持美债和推动"去美元化",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秩序。 当美国终于意识到中国并非其想象中的"霸权挑战者",而是一个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大国时,这种认知转变本身就具有历史意义。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放弃零和思维,与中国建立基于相互尊重的新型大国关系。
美媒突然透露,特朗普对中国存在重大误判,他们为何在这个时候承认事实?与此同时,美
史之必然
2025-09-28 09:09:00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