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不再有任何模糊空间!最近,国台办对“台独”,作出了史上最严厉、也最不留情面的“新定性”:它不再是一种“政治选项”,而是一种必须被“消灭”的“邪恶势力”![微风] 以前谈到“台独”时,总会有些人觉得只要不明说“分裂”这两个字,做点小动作就没人会管,似乎可以钻法律的空子,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遗忘。 但是这次,国台办的态度却非常明确,一句“邪恶势力”直接给所有分裂行为下了“死刑”判决。 这样的话语背后,不仅仅是言辞上的强硬,更有着法律的坚实基础。 《反分裂国家法》已经清楚写明,任何“台独”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界限,一旦越过这个红线,国家可以采取非和平的手段进行应对。 而且,国家可以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这意味着法律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明确的支持,任何想在这一问题上打擦边球的人,都将面临严峻的后果。 这种做法并不是空洞的威胁,而是有着实质性内容的法律条款支持。 从《反分裂国家法》的规定来看,分裂行为一旦触及国家底线,不仅是政治和外交的挑战,还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直接威胁。 因此,不论是通过言辞挑衅、政治暗示,还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台独”活动,一旦被视为“分裂国家”的行为,国家随时可以采取包括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措施进行制止。 这一立场的坚定,表明了国家在维护统一方面的决心,也给那些在“台独”问题上企图做文章的人敲响了警钟。 随着台湾问题的日益复杂,国家对任何分裂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已不再是口号,而是依法依规的现实行动。 在教育领域,蔡英文当局同样没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其“台独”目标。 为了削弱台湾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蔡政府费尽心思修改高中历史课纲,把“中国史”内容压缩,强行将其融入“东亚史”的框架中,试图从教育层面塑造“天然独”的意识形态。 结果却与预期相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旧对大陆充满兴趣,愿意去大陆寻找机会,拓展自己的未来。 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台湾年轻人有意赴大陆发展,这显示出他们对所谓“台独”的认同并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增强。 更有趣的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台湾民众对“台独”的认同感反而在下降。 30到39岁年龄段的群体中,支持“台独”的比例比20多岁年轻人低了近一半。 这表明,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台湾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台独”不仅会带来社会割裂,也让他们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经济、外交压力。 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台湾民众对当前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没有信心,这无形中削弱了“台独”意识的根基。 这些变化正在悄然改变台湾社会的政治气候。在过去,蔡英文当局通过“台独”借助外部支持,尤其是美国的支持,试图找到一条“安全出口”。 时至今日,外部支持已渐渐变得像一笔无法偿还的债务。 美国拜登政府在任内批售了17次对台军售,总额达到77亿美元,但这些武器大多数都是淘汰的旧货,甚至许多还没有及时交付,这笔“保护费”实际上成了台湾财政的一大负担,极大地挤占了民生资源。 与此同时,台湾的经济也越来越孤立。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试图绕开大陆,寻求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结果却是台湾在关键的区域经济组织中,尤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始终没有位置。 台湾企业在东南亚开展业务时,还需要面对越来越高的关税壁垒,竞争力不断下降。台商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许多企业纷纷调整战略,感受到经济“脱钩”带来的压力。 总的来说,台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面临着内外压力。 蔡英文当局通过不断加强“台独”宣传,试图改变民众的意识形态,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意识到,“台独”不仅不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更加孤立和困难的境地。而这条路走得越远,台湾的未来也将更加难以预测。
郑丽文讲的话已经相当大胆了,我写了很多反台独的文章,唯独没有讲过她,因为台湾政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