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7 22:44:53

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被装在集装箱里送了过来,两年后,海湾战争爆发,沙特立即将东风导弹拉了出来,成功逼退了对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东,局势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乱,两伊战争打了八年,血流成河,沙特阿拉伯夹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感觉像住在两个天天打架的邻居中间,家里再有钱也睡不安稳,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虎视眈眈,伊朗那边时不时还会有导弹落到沙特境内,沙特王室焦虑得很,深知口袋里的美元和石油,换不来真正的安全。   本来,沙特以为靠美国这个大哥能撑腰,可一到关键时刻,美国却各种推脱,沙特想买点能镇场子的导弹,结果美国以“中东平衡”“以色列安全”为由不同意,找了苏联,也碰了钉子,传统大国的门都敲遍了,沙特发现,靠别人靠不住。   美国不卖,沙特自己也造不出,眼看着局势越来越紧张,沙特高层只能另寻门路,正好那几年,中国正在搞改革开放,急需外汇,装备也愿意对外合作,于是,沙特把目光投向了东方,1987年,沙特的国防大臣苏尔坦亲王,带队悄悄去了北京,这次谈判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买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   中国的这型导弹射程两千多公里,可以覆盖中东不少国家,威慑力不小,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提层层附加条件,也没有政治上的各种限制,对于沙特来说,这就是“及时雨”。   谈判过程很快,沙特财力雄厚,对价格并不敏感,一枚导弹一亿美元,直接下单三十五枚,连付款方式都图个保险,干脆用现金装箱,通过秘密渠道运到中国,导弹采购完成后,沙特又追加了大笔资金,邀请中国技术团队长期驻扎,负责后续的维护和培训,中方技术员在沙特呆了好多年,从操作流程到故障排查,手把手教会沙特军队怎么用。   导弹到货后,沙特选择部署在沙漠深处的新基地,地点极为保密,为的是避免被以色列、伊朗等国过度关注,整个交付和部署过程都极为低调,外界直到几年后才逐渐知情。   其实,沙特之所以肯大手笔买导弹,并不是为了和谁开战,而是想有个底气,用沙特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人知道“咱们不是随便可以欺负的”,有了这些导弹当“压舱石”,沙特在地区安全谈判中的话语权也重了很多。   真正考验这批武器作用的时刻很快就来了,1990年,伊拉克突然出兵吞并科威特,几十万大军兵临沙特边境,沙特国内一片恐慌,大家都在问:如果萨达姆再往南一步,沙特怎么挡?美军还没集结完毕,沙特决定亮一亮底牌,电视上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3导弹,巨大的发射架竖起,镜头特写导弹对准伊拉克方向,这样一来,伊拉克前线的指挥官都有些犹豫了,东风-3的射程足以覆盖巴格达,不管弹头是不是核的,威慑力都不容小觑,萨达姆最终没有下令南侵,选择巩固占领区。   后来,虽然伊拉克还是发射了几十枚导弹袭击沙特和美国基地,但沙特并没有用东风-3反击,原因很简单,这种导弹精度有限,容易造成无辜伤亡,沙特只是让它们作为“门神”,真正的作用就是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这批导弹一发未射,却换来了沙特多年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让中国和沙特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交易完成后,两国很快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后来,中沙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沙特又陆续购买了更新的东风-21型导弹,还开始尝试本土生产固体燃料导弹,中国的技术团队也一直没有中断对沙特的支持,每年都有新的技术交流和装备维护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军事领域,其实,那35亿美元的导弹订单,对当时中国来说意义非凡,中国当年的外汇储备还不到二十多亿美元,这笔生意几乎把外汇储备翻了一倍,可以说,沙特的这批现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及时雨”,而沙特则通过和中国合作,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和战略自主。   到了今天,这段历史还在影响着中沙关系,导弹交易建立的互信,逐渐扩展到了能源、基建、科技等更多领域,沙特的石油大量出口到中国,中国则为沙特提供高铁、核电等项目,两国在全球经济和地区事务中,合作越来越紧密。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信任已经从军事装备,逐步延伸到了金融领域,近几年,沙特开始考虑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石油美元”长期被看作美国全球影响力的象征,沙特敢于尝试新的结算方式,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底气,正是源自与中国多年的合作历史。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