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五常的一票否决权?芬兰总统的这个提议,刚讲出口的时候,居然台下还有人鼓掌。

百日依山尽 2025-09-27 15:30:16

取消五常的一票否决权?芬兰总统的这个提议,刚讲出口的时候,居然台下还有人鼓掌。 小国家永远不会明白,或者说不愿意明白,是先有五常,后有联合国。 斯图布的提议带着明确指向。他直言任何国家都不应拥有否决权,主张对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常任理事国暂停投票权,甚至曾呼吁将俄罗斯移出五常。 他觉得当前联合国框架还停留在 1945 年,跟不上全球变化,而大国不会主动让渡权力,必须靠小国推动改革。但这番话没有提及联合国成立时的艰难博弈。 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领袖为战后秩序反复磋商。他们都见过国际联盟的失效 ,那个要求所有理事国一致同意才能决策的组织,最终在战争阴影面前毫无作为。为避免重蹈覆辙,大国们达成共识:维护和平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国家拥有足够话语权。 《联合国宪章》就此确立规则:安理会非程序性决议需九票赞成,且必须包含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这一制度设计并非特权分配,而是吸引大国参与国际治理的基础。 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是二战战胜国,在军事、经济领域拥有支撑国际秩序的实力。法学研究早已指出,若没有否决权保障核心利益,这些国家可能不会加入联合国,全球或将失去统一的和平协调机制。 从 1946 年苏联首次在叙利亚、黎巴嫩问题上行使否决权开始,五常已动用否决权三百余次。2022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新规,要求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后十天内召开联大会议审议相关局势,让这一权力的行使更具透明度。 斯图布的提议并非没有回响,但更多是现实的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曾直接敦促他 “整点现实的东西”,俄罗斯方面则认为这类言论只是 “为了吸引眼球”。 反对声音背后是明确的规则限制:修改《联合国宪章》中关于否决权的条款,不仅需要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成员同意,还必须获得五常一致通过。这意味着任何取消否决权的提议,最终都可能被五常自身否决。 否决权的存在,始终在平衡中发挥作用。联合国成立至今,尽管地区冲突从未间断,但大国之间从未爆发大规模战争。这种稳定并非偶然,而是 “大国一致” 机制在发挥作用 ,它让大国在重大议题上必须充分协商,避免矛盾激化。 1971 年第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91 年俄罗斯接替苏联席位,五常的构成随时代调整,但核心机制始终未变。 台下的掌声或许代表了部分诉求,但国际组织的运转离不开现实支撑。五常与联合国的关系,是基础与建筑的关系,先有坚实基础,才有建筑的屹立。 否决权不是特殊待遇,而是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石,保障着这个全球最大国际组织在复杂局势中持续运转,守护着战后七十余年的基本和平格局。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