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曾说过大实话,德国根本就不是世界强国,美国伸出一个手指头就能够将德国按碎。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靠着“铁与血”,硬是把一盘散沙的德意志给捏成了一个国家。那时候的德国,简直就是开了挂。鲁尔区的煤矿烧得通红,工厂里的机器昼夜不停,造出来的枪炮、火车、轮船,又新又好,把老牌强国英法看得目瞪口呆。到一战前夜,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把英法甩在了身后,成了欧洲第一。按理说,家底这么厚,该称霸世界了吧? 可问题就出在这。德国块头太大,位置又太尴尬,正好杵在欧洲的心窝子上。它一崛起,东西两边的邻居谁都睡不着觉。法国人忘不了普法战争的屈辱,俄国人觉得德国的东扩野心挡了自己的路,而隔海相望的英国,更是把德国看作是挑战它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 德国当时有个“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大计划,想修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经济大动脉。这铁路要是修成了,英国从地中海到印度的海上生命线就等于被废了一半。你看,你德国想吃肉,就得动别人的奶酪。结果就是,英法俄三个老牌帝国立马抱团,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把德国围得水泄不通。 德国的第一次悲剧,就是强在了“硬实力”,却输在了“地理位置”和“资源命脉”上。一战打起来,德国的工业机器再厉害,也架不住海上被封锁。煤和钢不能当饭吃,外面的粮食、橡胶、石油一滴都进不来。根据德国家庭的调查数据,1916到1917年,德国因为饥荒饿死的人数飙升了四成。前线士兵在拼命,后方百姓饿得啃树皮,这仗还怎么打?最后,国内矛盾总爆发,德国就这么垮了。 一战之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扒了一层皮,丢了13%的国土,西边的阿尔萨斯洛林还给了法国,东边划出一大块“波兰走廊”,硬生生把本土和东普鲁士给隔开了。 按说吃这么大亏,该长记性了吧?并没有。 二十年后,希特勒上台,德国又觉得自己行了。这次他学聪明了点,知道自己资源不够,两线作战要完蛋。于是,他先跟苏联签了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俩人背地里商量好,一起动手瓜分了波兰。德国从东欧获得了廉价劳动力,从乌克兰搞到了粮食,工业机器再次全速开动。波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那几年,波兰出口的粮食,三分之一都被德国和苏联给吞了。 但这恰恰是德国的第二次悲剧:总想通过战术上的小聪明,来弥补战略上的根本缺陷。 它以为能稳住苏联,先搞定西欧,再回头收拾苏联,就能避免两线作战。可它忘了,这种“与狼共舞”的盟约,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互相不信任的沙丘上的。当德国的坦克踏平波兰,与苏联红军会师的那一刻,双方的战略缓冲地带消失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后来,德国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而且这次的对手,除了英苏,还加上了一个工业产能是自己好几倍的美国。这就回到了开头波兰人那句话,美国根本不用跟你面对面打,光是凭借它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略资源,就能把你活活耗死。 二战后,德国被彻底打残,国土再次被切割。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这些几百年的龙兴之地,全都丢了,几百万德国人被从这些地方赶回了残破的德国本土。国家还被一分为二,变成了美苏对抗的前线。 这时候的德国,总算“想明白了”,或者说,是被迫想明白了。它彻底放弃了用军事手段争霸的念头,一头扎进了经济建设里,成了美国的“模范小弟”。靠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德国人骨子里的勤奋严谨,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再次成为欧洲的经济引擎。 几十年来,德国活得确实挺滋润。它一边享受着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一边和俄罗斯做能源生意,把中国的廉价商品变成高质量的“德国制造”卖向全世界,外贸顺差年年爆表。在政治上,德国高举“多边主义”大旗,谁都不得罪,成了欧盟的“带头大哥”。 然而,这种“滋润”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世界是和平的,全球化是顺畅的,美国是靠得住的。 可当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这个前提瞬间崩塌了。 德国一下子就懵了。它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夹心饼干”位置。一边是来自盟友美国和北约的巨大压力,要求它制裁俄罗斯、援助乌克兰;另一边,是自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严重依赖。断气,德国的工业就要停摆,民众冬天就得挨冻;不断气,就要被盟友戳脊梁骨,说它“通敌”。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说,德国对于自身大国地位的定义,总是在“外在压力”和“内在欲望”之间来回拉扯。现在看来,这种拉扯已经到了极限。 说到底,德国为什么总也成不了真正的世界强国? 首先,是地缘政治的诅咒。其次,是战略资源的匮乏。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二战后它就彻底丧失了“战略自主权”。 所以,那个波兰人的大实话,说的就是这个残酷的现实。德国的强大,是一种被允许的、有条件的强大。它的经济实力再雄厚,就像一个肌肉发达但脖子被套上项圈的壮汉,项圈的另一头,攥在美国手里。只要美国愿意,随时可以收紧项圈,让德国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