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潮州知府陈兆棠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时,嘴里突然被塞进一把干粪,他挣扎着吐出秽物,朝革命军怒吼:"死就死,哪能拿钱帮助你们谋反?” 1911年11月22日,清晨在刑场前,潮州知府陈兆棠被五花大绑。 他的嘴里塞着干粪,脖颈被麻绳勒得青紫,却仍梗着脖子朝围观人群怒吼:“死就死,哪能拿钱助你们谋反?” 话音未落,这个曾被百姓称为“陈青天”的潮州知府,最终死在革命党的枪口下,身中十三枪。 陈兆棠的人生起点,本就带着几分 “不甘人后” 的底色。 他出生于湖南桂阳的官宦世家,父亲陈士杰是曾国藩麾下重臣,更是晚清有名的中兴名臣。 陈家子弟自幼便由晚清大儒王闿运教导,名师出高徒,陈兆棠的兄弟陈兆葵、陈兆文先后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编修,成就 “一家兄弟两翰林” 的佳话。 侄子陈兆奎虽为举人,却也以文名远扬。 唯独陈兆棠,虽 “少有大志,长而能文,磊落瑰奇,激昂慷慨”,可科考之路却异常坎坷。 16岁考秀才,20岁中举人,此后十四年连考进士皆落榜。 父亲急了,送他去泗州天苍岩、长沙岳麓书院求学,甚至延请晚清大儒王闿运为师。 王闿运曾赞他“痴心抱贾太傅爱国忧愁”,可科举这条路,他终究走不通。 1889年,30岁的陈兆棠彻底断了科举念想。 父亲捐出五品同知衔,他这才得了个四川兴文县知县的实缺。 赴任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垂泪:“你兄弟皆入翰林,你却要当‘捐官’?” 他跪地叩首:“儿不孝,但求为百姓做些实事。” 陈兆棠的仕途,起初还算顺遂。 等到了四川大邑县,他碰上个烫手山芋。 当地盗匪横行,白日不敢独行,夜不敢闭户。 可他没急着动武,先捐廉建经纬书院,让百姓子弟读书,又推行保甲制,让邻里互相监督,对愿意改过的盗匪,给地给粮,对冥顽不化的,抓起来割鼻断耳。 一年后,大邑四境肃然,百姓夹道相送,哭着喊“陈青天”。 调任崇庆州后,他更狠。 这里“盗案岁千计”,他白天审案,夜里带兵清剿,建“快速反应队”,百姓报案立刻出警。 甚至定下规矩:“族长若包庇盗匪,连带治罪。” 不到两年,崇庆州盗匪绝迹,《崇庆县志》记:“民得安枕,商旅不绝。” 可他的手段,也埋下了祸根。 新都知县黎承礼曾想与他结亲,听说他“岁杀盗三百人”,吓得直摆手:“此等狠辣,怕要教坏小儿!” 更致命的是,他将“盗匪”的定义越划越宽。 抗粮的农民、闹事的会党,甚至给他提意见的乡绅,都成了“该杀之人”。 1902年,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陈兆棠成了他的“剿匪干将”。 两人联手平定哥老会起义,陈兆棠就此进入岑春煊的核心圈子。 后来岑调任两广总督,陈兆棠跟着统领武匡军,在广西打了三年仗,从知县熬成了“战将”。 1905年,广西大旱,土匪蜂起。 陈兆棠带着招募的“棠字军”杀到广西,见贼就砍,见匪就灭,竟把全省匪患平了。 岑春煊拍着他的肩笑:“你这‘陈屠伯’,倒真能解决问题!” 可这“能”,到了广东就成了“祸”。 1906年,陈兆棠调任惠州知府。 他认定“广东匪多”,一到任就推行“清乡”。 立马让各族长交出族内“匪徒”,捆起来就地正法。 可真正的盗匪早躲进深山,被杀的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小商贩。 更荒诞的是永安案。 商人罗宾二被土匪绑架,官兵抓了人质和绑匪,陈兆棠却听信绑匪反咬,把罗宾二砍了头。 事后他才知道冤枉了好人,可真正的绑匪早跑了。 《时事画报》痛斥:“陈守滥杀无辜,惠属百姓人人自危!” 这时候,恩师王闿运急了。 1908年陈兆棠五十岁寿辰,王闿运写联劝他:“师鲸靖鳄,民物同春。” 劝他学韩愈写《祭鳄鱼文》,用仁政治民,别再“以杀止杀”。 可陈兆棠不听,他依旧我行我素。 陈兆棠的“能”,始终没跳出“替朝廷杀人”的逻辑。 他讨厌革命党,觉得“反清复明”是“乱臣贼子”。 在惠州,他抓了不少会党成员,不分青红皂白就砍头。 可他没想到,自己效忠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广东很快光复。 革命党冲进潮州府衙时,陈兆棠还在做“清乡”美梦。 他本想反抗,可手下早就跑了。 还没反抗就被擒了,百姓涌上街头大喊:“杀了他!他为惠州杀了多少人!” 11月22日,陈兆棠被绑在竹梯上,胸前挂着“处决民贼”的标语。 他吼着“死于因果”,可枪声已至。 而他的遗产,只剩那句“未为君亡,未为国死,死于因果”的遗言,和史书里“嗜杀”“草菅人命”的恶名。 这个被时代裹挟的悲剧官员,最终成了大清王朝崩塌前,最后一抹刺眼的血色。 主要信源:(搜狐网——1911年,潮汕“嗜杀知府”陈兆棠被押上刑场,口中塞粪,挨了19枪、 陈兆棠 - 百度百科)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高干子弟名单一览。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牺牲将士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