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于右任离开大陆时,留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的他白须飘飘,拄着拐杖,在

小史论过去 2025-09-27 09:12:24

1949年,于右任离开大陆时,留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的他白须飘飘,拄着拐杖,在特务人员的挟持下,准备离开大陆,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是沮丧的,步伐也非常的沉重,他知道这一走,估计就再也回不来了。 于右任1879年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一个穷苦人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后来用右任这个名字。两岁丧母,由二伯母房氏带大,在泾阳杨府村度过童年。那里村子简单,伯母纺线挣钱给他买了只跛羊,让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羊玩耍。十岁时跟地方名师毛班香学诗文,父亲于新三从四川经商回来后,亲自督教,父子俩常常彻夜背诵古文。于右任小时候就聪明,七岁进私塾,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那时候他学书法,主要临王羲之和赵孟頫的帖,练得工整秀美。1898年参加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叫作西北奇才。 1900年义和团运动闹起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西太后西逃。陕西官员让百姓跪迎圣驾,于右任气不过,想上书巡抚岑春煊建议处决西太后推行改革,但被朋友王麟生劝住。他离开西安回三原宏道书院,留长发持刀拍照,配对联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爱妻。1903年参加陕西乡试,冬天在三原印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用半哭半笑楼主署名,还放了三年前照片。县令德瑞说他诽谤朝廷,1904年陕甘总督升允上奏,革除功名,下令逮捕。他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进震旦学院,受院长马相伯赏识。在学院,他开始在苏报发文章,用右任署名。1905年去日本,认识孙中山,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从此投身革命。 1907年在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革命倾向明显,发行八十天后因火灾停办。1909年创民呼日报,因负面报道被英国当局封,同年又办民吁日报在法租界,报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杀,引发日本抗议,十一月停刊。1910年得沈缦云资助创办民立报,宣传民主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日本,报纸停刊。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四个月,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后他也辞职。1918年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八月八日被胡景翼等人推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十一月二十一日获广东军政府委陕西督军。1919年孙中山电勉他坚持推行民政,他发通电澄清军事行动,批评北方势力。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随孙中山北伐。 于右任中年专注草书,形成独特风格。他视书法为乐趣,每天练习,用烟罐盛墨汁,不在意形象。常为他人题字,从不收费,慰问活动一晚写数十幅也乐意。他的诗歌数量多,风格多样,体现性格。偏好蒜和辣椒,每餐必备,发明蒜煮鱼和辣炒肉丝,与苏轼相似。到各地品尝食物,常留下书法作品,支持老店存在。为人亲切,助人慷慨。一生无积蓄,收入捐家乡办学和慈善。早年崇尚碑学,临写魏碑如郑羲碑和石门铭,收藏碑石转赠西安碑林。1932年在上海发起草书研究社,集字编标准草书千字文,手写一遍刊印,推动标准草书在台湾兴盛。 于右任长髯飘飘,是他的特征。他在政治上长期任职国民党政府,担任监察院院长三十四年,是历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长。同时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兴修水利,办农场,护持民族文化遗产。诗文近九百首,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书法以碑入草,风格雄肆洒脱,傲然自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是郑孝胥。七岁入杨府村马王庙私塾,师从第五先生。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与吴宓、张季鸾并称关学余脉。办报宣传革命,推翻满清,声讨袁世凯,抗战奔走,立下功劳。 1949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于右任不愿去台湾,提出辞去监察院院长。但十一月二十九日在重庆被迫飞往台湾。从广州辗转到重庆,本想与妻女会面,却因交通阻隔未能实现。试图暂留,却在压力下被迫起飞。特务监视严密,推动他登机,避免耽搁。那张照片拍摄于机场,捕捉到他白须飘扬,拐杖支撑身躯,特务身影清晰。表情显示沮丧,步伐沉重。明白这次离开大陆,妻儿留原地,回归机会渺茫。飞机起飞前,他最后看一眼重庆山峦。 于右任抵达台湾后,居住十六年。身居监察院院长虚职,政治抱负难展。妻子和子女留在大陆,晚年思乡情绪加深。继续书法创作,推动标准草书。住所位于台北青田街七号,幽静小巷。常在住所练习草书,毛笔挥洒。侍从记录日常,偶尔与友人会面讨论文化。1956年通过香港友人吴季玉与大陆亲人联系。1957年十二月亲临监察院主持会议,弹劾贪腐严重的行政院院长俞鸿钧,引发舆论震动,但次年初遭否决。此后寄情诗词书法,日读四朝学案,每日批阅文件。1963年秋友人吴家元遭国民党军统局分子李裁法毒手,台湾报纸报道掩盖。 他创作诗歌望大陆和国殇,表达情感。诗稿笔迹苍劲。晚年身体渐衰,行动需人搀扶,拐杖常置床边。腿有寒症,朋友上门多,他出门少。常摩挲妻子缝制的布袜鞋子,视若珍宝。寄情读书,看望朋友。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参加诗会。1964年十一月十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0 阅读:5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