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山下的花环》连长梁三喜原型的遗孀!2007年,她贷款2000元作路费,带着两个儿子从贵州大山里来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这是丈夫牺牲28年后他们全家第一次团聚,她抱着丈夫的墓碑,痛哭流涕。 2020 年冬天,贵州威宁的二层小楼里,70 岁的李金花从衣柜深处翻出一件深蓝色军大衣。大衣的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还留着淡淡的樟脑味,她把衣服递给孙子王明建,声音带着岁月的厚重; “这是你爷爷 1978 年走时留下的,天冷训练时他总穿,你现在要去当兵,带着它,就像你爷爷在身边一样。” 王明建捧着军大衣,指尖抚过衣襟上的补丁,突然明白奶奶常说的 “你爷爷的路,你要走下去”,到底藏着怎样的分量。 这件军大衣,曾陪李金花走过最艰难的日子。1979 年王发坤牺牲后,家里欠下 2000 元债,她把 800 元抚恤金先还了一部分,剩下的 1200 元,全靠双手一点点挣。 冬天夜里,她坐在煤油灯下补胶鞋,脚边就放着这件军大衣 —— 天太冷时,她会把大衣盖在腿上,仿佛还能感受到丈夫留下的温度。 有次小儿子半夜发烧,她裹着军大衣,背着孩子走了十几里山路去卫生院,路上滑倒在雪地里,她第一反应是护住孩子,第二反应就是把军大衣搂得更紧:“这是你爸唯一的念想,不能丢。” 那些年,李金花不仅要还债,还要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春天山上竹笋冒尖时,她会带着儿子们上山,教他们辨认哪种竹笋能吃、哪种有毒; “这个笋子要剥三层皮,煮的时候加点盐,能放半个月。” 儿子们放学后,会帮她捡柴、喂猪,一家人的晚饭常常是玉米糊就着腌菜。 有人劝她 “再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她却摇头:“我答应过你爷爷,要把家撑起来,不能让他在地下放心不下。” 1990 年,当她把最后一笔 50 元的欠款还给邻居时,特意带着两个儿子去村口,对着云南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发坤,账还清了,你放心。” 2005 年那场大病,让李金花差点倒下。二儿媳带着 3000 元救命钱跑后,她躺在病床上,看着床头王发坤的遗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得好起来,还没去看看他埋在哪儿。” 病好后,她更频繁地向丈夫的老战友打听消息,直到 2007 年,一位老战友偶然提起 “王发坤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她当即决定要去。 借钱时,邻居看着她花白的头发,劝她 “这么大年纪别折腾了”,她却坚定地说:“我等了 28 年,再不去,就真的见不到了。” 2007 年春天,李金花带着两个儿子赶到屏边烈士陵园。走进陵园的那一刻,她一眼就看到了刻着 “王发坤” 的墓碑,脚步突然顿住,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她慢慢走过去,扑通一声跪下,双手抚过墓碑上的字,反复念叨:“发坤,我来了,账还清了,儿子都成家了,你不用牵挂了。” 大儿子蹲在旁边,帮她擦眼泪,小儿子则从包里拿出带来的梨树苗。 那是他们小时候和王发坤一起种过的品种,想种在墓碑旁,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陵园有规定,最后只能把树苗带回贵州,种在了自家院子里。 从云南回来后,李金花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政府帮她援建了二层小楼,她特意把王发坤的遗像、烈士证和军大衣放在一间房里,每天都要打扫。 2016 年搬新家时,她把那封 1978 年的信装在相框里,挂在遗像旁边,信里王发坤写着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义不容辞”,这句话,她教两个儿子背,后来又教孙子背。 如今,76 岁的李金花身体不如从前,却依然每天早上把院子里的梨树浇一遍水。孙子王明建在部队表现优异,每次寄回照片,都会穿着李金花给的军大衣。 有人问她 “这辈子值吗”,她总是指着墙上的遗像和军大衣说:“我男人为国牺牲,我守着这个家,看着孙子继承他的志向,值了。” 小楼的窗台上,摆着王明建寄回的军功章,旁边放着那封泛黄的信,阳光照在上面,仿佛把三代人的故事,都镀上了温暖的光芒。 信息来源: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原型,来自毕节这里!——中国毕节市委党校
她是《高山下的花环》连长梁三喜原型的遗孀!2007年,她贷款2000元作路费,带
盘盘鸭
2025-09-26 17:52: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