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在2007年引爆全球争议,直接让他丢了在冷泉港实验室的职位,被英国皇家学会取消演讲邀约,甚至连诺奖得主的光环也没能保住他在科学界的尊重。 本来以为他会慢慢退出公众视野,但2019年纪录片《美国大师:詹姆斯·沃森》播出,他再一次强调种族与智力有关,坚称黑人智商确实低于白人。冷泉港实验室这回彻底把他从所有荣誉头衔上除名。 那年他已经90岁,但哪怕孤立无援,他依然不愿收回一句话,这种死守立场的“科学家之殇”,让人忍不住要问:他到底是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真相,还是老了倔强到连错都不认了? 评论区很多人觉得他被“封杀”是政治正确作祟,但说实话,这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他自己用没被证实的观点挑战了科学的底线,现代基因组研究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不同人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其实非常小,占不到人类基因差异的1%。 也就是说,肤色、发型这些外显特征,和智力的决定因素根本搭不上什么边,更别提智力这种事,受到教育、营养、文化、环境等一大堆因素影响,不是用一串DNA序列就能解释清的东西。 沃森最被诟病的,不是他提出质疑,而是他从头到尾没拿出能服众的数据,只靠自己的偏见和“直觉”下判断,这和搞科研最大的要求——严谨——完全背道而驰,他的错误就在于太过相信自己“天才”的判断,以至于忽略了整个科学界几十年来累积的研究成果。 而且,把群体智力差异简单归因为基因,说白了就是拿科学的外壳去包装一种非常危险的社会偏见,你可以说他没有恶意,但这样的说法一旦被公众接受,很容易被极端主义者拿去当“理论支撑”,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就像历史上那些用“优生学”当借口搞种族清洗的人一样,一旦科学失去边界感,就离灾难不远了,科学家不只是做实验的人,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政策、教育甚至民族认同。 所以说,科学成就再大,也不能抵消一个人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后果,沃森虽然贡献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但他晚年的固执,让人看清了知识分子不懂自省的代价。 真正让人唏嘘的是,他明明最早揭开了人类共同基因的奥秘,却还是选择去划分“谁更聪明”,这和他一生的科学追求背道而驰。 在科学面前,人类本来就是同一个物种,一条链子上来的,差的不是基因,是机会,是资源,是环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不等于智慧,头脑聪明的人,也能在价值观上走偏。一旦科学成为傲慢的工具,那它离真理就越来越远了。 一个曾经站在人类智识巅峰的科学家,晚年却困在自己设下的偏见里,成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这提醒我们:科学要敬畏,不是拿来制造等级感的武器,而是帮助所有人看见彼此平等的工具,真正伟大的科学,不该用来分裂人,而是让人类彼此靠近。 你觉得,像沃森这样的科学家该不该因为言论被彻底“封杀”?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DNA之父”因坚称“种族决定智商”被实验室剥夺荣誉称号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4点赞】
用户10xxx14
呵呵你可以质疑他的说法,请你不要质疑他的研究成就,人家肯定有绝对的把握才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