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定烈司令员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打过一个电话,他听后立即下令原路返回,次日,一名大队长却对他说:“好险呀!还好你们回去了……” 车子刚开出驻地不到十里地,司令员随口问起出发前的安排。参谋汇报说,临走前给前方岗哨打了个电话,通知了车队预计到达的时间。 王定烈眉头一皱,手指轻轻敲着膝盖:“你用的是哪条线路?”参谋答是普通野战电话。司令员猛地坐直身子,声音沉了下来:“掉头,立刻回去!” 原来当时剿匪区域的通讯线路常被匪特监听。土匪在山区盘踞多年,有些地方连电线杆都被他们控制了,电话里说啥对方听得一清二楚。 王定烈带兵打仗多年,对这些细节格外敏感。他后来回忆,那次剿匪行动已经策划了半个月,偏偏出发前这个电话可能走漏了风声。 车队折返后,指挥部气氛凝重。王定烈连夜调整方案,改派小股侦察兵先行探路。 果然第二天传回消息,原定路线上的鹰嘴崖发现了土匪埋伏的痕迹,滚木礌石都堆在半山腰,少说也得三四十人才能布置得开。 大队长擦着汗说:“那股土匪装备不差,要是车队照常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后来被收录进军史资料,成了反侦察教学的典型案例。看似寻常的通联工作,在特殊环境下可能关系到整支部队的生死。 王定烈将军的警惕性,体现的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实战中积累的智慧:战场上没有偶然,只有被忽视的细节。 剿匪斗争那会儿,敌我形势复杂得像一盘暗棋。土匪熟悉地形,群众里可能藏着眼线,解放军每步行动都得如履薄冰。 正是这种刻进骨子里的谨慎,让多少将士避开了暗处的冷箭。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可真正经历过战火的人都知道,活下来的秘诀往往就藏在这些“过分小心”里。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剿匪斗争中的通信安全教训"专题报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