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

波览历史 2025-09-26 10:46:59

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必须明白这一点,新加坡从骨子里面是亲西方,亲美的,就不可能是华人国家。   李显龙的这番话,其实是给外界对新加坡的认知纠偏。很多人看到这里华人占了多数,就默认它与中国亲近,却没看懂这个弹丸小国在族群、文化和外交上的生存智慧,亲西方的底色从来不是简单的立场选择,而是藏在现实里的生存法则。   2025年9月,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在访华前的表态,把这种生存法则说得更透彻。他明确表示新加坡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强调“小国不是别人的代理人”。   这和李显龙的话看似有差异,实则一脉相承,亲西方不代表要当附庸,而是在大国博弈里找安全锚点。   要知道新加坡的安全一直和西方体系深度绑定,允许美军使用樟宜海军基地,加入和英美澳等国的联防协定,这些安排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小国没资本独自面对安全风险。   但它又不敢把鸡蛋放一个篮子,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这些新兴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要是真的彻底倒向西方,经济上首先扛不住。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上体现得更具体。就说2025年春节,新加坡牛车水照样挂满红灯笼,年货市场里肉干、春联卖得火热,但热闹背后全是“去华人主导化”的细节。   广西来的华侨李程程和朋友吃的年夜饭很有代表性,既有家乡的螺蛳粉火锅,也有新加坡本地的“捞鱼生”。   捞鱼生的时候,大家用筷子把生鱼条和蔬菜丝高高挑起,嘴里喊着吉祥话,这个习俗在新加坡不分族群,马来族、印度族朋友都会参与。   滨海湾花园的花灯展里,金蛇造型旁边摆着十二生肖灯组,财神爷的形象旁边也有融合了东南亚风格的装饰,没有把春节变成华人专属的节日。   这和早年英国殖民时期完全不同,那时候华人扎堆在牛车水,马来人聚在芽龙,族群之间各过各的,矛盾自然容易冒头。   现在新加坡刻意把春节变成多元文化的载体,就是怕贴上“华人国家”的标签,毕竟周边都是马来国家,要是显得华人文化独大,很容易被孤立。   网友看得明白,说新加坡的春节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留传统,又得时刻想着平衡,这种小心思藏着生存的无奈。   组屋政策的调整更能说明这种无奈背后的理性。1989年推出的种族配额规则执行了几十年,华族比例不能太高,确保大部分人都住在族群混居的社区里。   2022年政策优化后,单个楼栋的配额能稍微浮动一点,还给多族群家庭优先选房的权利。   有个华人家庭之前看中的组屋因为华族比例超标没选上,后来政策调整后终于如愿,不过隔壁还是住了马来族邻居。这种调整不是放松管控,而是更精准地促进融合,避免生硬的规则引发不满。   毕竟住在一起才会有日常往来,马来邻居开斋节送油饼,华人家庭春节给福字,族群隔阂就在这些小事里慢慢化解了。   教育上的取舍更直接指向亲西方的定位,但同样留着灵活的空间。南洋大学早就并入国立大学,现在和欧美顶尖高校合作紧密,课程体系全是国际化标准,英语在课堂上占绝对主导。   但2025年教育部门又扩招了不少华文教师,还提高了华文在升学成绩里的比重。这不是要恢复华文教育的核心地位,而是因为和中国做生意的机会多了,懂华文的人才更吃香。   很多企业招人时都要求会双语,既能用英语对接欧美总部,又能用华文和中资伙伴沟通。   这种“实用主义”贯穿始终,华文成了工具,而不是文化象征,就像南洋理工大学虽然QS排名靠前,理工科毕业生大多进了欧美企业,但也专门开了对接中国市场的课程,怎么有利就怎么来。   1991年发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把这种实用主义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里面强调“国家至上”“种族和谐”,把“新加坡人”的身份放在最前面。   2023年的民调显示,超过八成五的民众觉得种族和谐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这种共识不是天生的,是政策一点点磨出来的。   李显龙反复强调不是华人国家,就是怕民众忘了这份共识有多脆弱,毕竟新加坡面积小、资源少,族群分裂或者外交失衡,任何一点都可能致命。   2025年的新加坡,黄循财总理说“亲新加坡”,陈振声防长说“不做代理人”,再加上李显龙的表态,其实讲的是一回事。   国家定位从来不是由族群比例决定的,而是由生存需求定的。亲西方是为了安全,平衡多元是为了内部稳定,重视华文是为了经济利益,所有选择都围绕着“活下去、活得好”这个核心。   这种定位可能看着矛盾,却让新加坡在复杂的环境里站稳了脚跟。   华人在这里能找到文化归属感,却不会让其他族群觉得被排斥;和西方保持安全合作,却不放弃和中国的经济往来。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4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