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信源:百家账号——清华柳冠中老教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你最近去小区楼下的超市,是不是发现收银员少了一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几台自助结账机,扫码、付钱、装袋全靠自己来;就连常去的餐厅,也有个圆滚滚的机器人端着菜穿梭,喊着“请取餐”。 这些场景看着特“高科技”,可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最近说的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没留意的问题:这些智能科技咋不往火场上冲、不往雷区里去,偏偏盯着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使劲?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新浪网9月10号就报道过柳教授的观点,背后还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撑着。 2023年全球投给“替代型科技”的钱,比如无人商店、AI客服这些,足足有680亿美元,相当于3个多故宫的造价;可投给救火、排雷、高空作业机器人的钱,才32亿美元,连零头都不够。 为啥差这么多?说穿了,资本心里的小算盘太清楚——做个自助结账机,数据好采、算法好弄,三个月就能回本;可研发一台能冲进800℃火场的机器人,得攻克材料、传感、导航一堆难题,五年都未必能赚钱,谁愿意冒这险? 深圳有家科技公司去年就搞出了消防机器人,能在高温里待俩小时,还能自己找火源灭火,可最后量产计划黄了,就因为“成本太高,没人愿意买”。 反观另一家做咖啡拉花机器人的公司,轻松拿到好几亿融资,理由是“能提升消费体验”。 一边是能救命的技术被搁置,一边是凑噱头的设备被追捧,这科技发展的方向,咋看都有点拧巴。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替代的岗位背后,是一个个要养家的普通人。 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近2亿人因为AI失业,大多是收银员、快递员、客服这些低技能岗位。 北京有个外卖小哥说,现在订单越来越难抢,小区里的无人配送车多了,他每天跑的单量比去年少了两成。 这些人不是不想转型,可让一个送了十年外卖的师傅,突然去学机器人维修,哪有那么容易? 还有那些被科技“甩在后面”的人。我家楼下的张大爷,每次去无人超市都得找保安帮忙,对着屏幕半天扫不上码,嘴里念叨“以前收银员小姑娘还能帮我装个袋,现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无人银行也是,窗口少了,机器多了,老人不会操作,只能在大厅里转圈,那种无助感,不是一句“科技进步”就能化解的。 其实科技本可以不是这样的。国内有高校研发出了排雷机器人,用AI识别地雷位置,效率比人工快3倍,已经在云南边境小范围试用了;还有团队做的高空作业机器人,能帮电力工人修电线,让工人在地面操控就行,不用再悬在几十层楼高的地方冒险。 敦煌壁画数字化项目也特别好,用技术把千年壁画保存下来,不是替代谁,而是帮人解决“干不了、干不好”的事——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 中国国情杂志里就提到,柳教授担心的不是科技进步,而是科技“忘了人”。 科技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把人从危险里拉出来,而不是把人从岗位上挤下去。 就像扫雷英雄杜富国,当年在雷场里失去双手双眼,要是早有靠谱的排雷机器人,他何至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还有那些冲进火场的消防员,要是机器能替他们去最危险的地方搜救,多少家庭能少点遗憾?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转方向了,只是步子还不够大。 比如有的地方开始给高危领域科技项目发补贴,有的工厂把快递员培训成无人配送车的监控员,让“替代”变成“协作”。 但这还不够,需要更多人关注:我们要的不是“无人商店”有多方便,而是“无人火场”能少点牺牲;不是“AI写稿”有多快,而是“AI排雷”能多救几个人。 你身边有没有见过这种“跑偏”的科技?又或者你觉得,哪个领域最该让科技来“救场”? 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说说,到底什么样的科技,才是真的能让生活变好的科技。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
墨香染时光
2025-09-24 15:42: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