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阿根廷经济崩得连卫生纸都抢,外债堆到2767亿美元,比索贬值400%像坐过山车。这时候中国出手签了个"以物换物"的协议:我们放350亿人民币在阿根廷,他们放等值比索在中国,两国直接用自家货币买卖。 这场危机早有苗头,只是去年彻底爆发了,米莱政府推行的休克疗法,让普通民众的日子越发艰难。 比索的贬值更是雪上加霜,做进出口生意的商家最头疼,以前收美元结算还能稳住成本,可阿根廷的外汇储备少得可怜,企业想换美元比登天还难。 外债的压力也层层传导到普通人身上,政府要还的钱太多,民生投入自然就少了,学校的修缮、医院的药品供应都受了影响。 中国和阿根廷签的协议,恰恰解决了最关键的美元难题,简单说就是中国放一笔人民币在阿根廷,阿根廷相应地放等值的比索在中国,两国企业做生意时,直接用对方的货币支付。 比如阿根廷出口大豆到中国,收的是人民币,正好能用这些钱买中国的农机和家电;中国企业卖设备到阿根廷,收比索后可以用来采购当地的锂矿。 到期后两边账目一清零,全程不用碰美元,省了不少麻烦。 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立竿见影,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商不用再为换美元发愁,收到的人民币能直接用来进口生产资料,成本稳定了不少。 以前因为汇率波动,签合同的时候总怕吃亏,现在用人民币结算,心里有了底。 中国企业也尝到了甜头,阿根廷的锂矿资源丰富,这正是新能源产业急需的原材料。 用人民币直接采购,避开了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和在阿尔及利亚用人民币结算油气项目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把结算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可不是单方面的帮忙,而是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阿根廷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工业产能,正好能互补。 以前受限于美元结算,很多合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现在货币打通了,合作的步子也快了。 中国的家电、汽车通过这种方式更顺畅地进入阿根廷市场,当地民众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阿根廷的优质农产品也更快地摆上中国的货架,农场主能及时收回稳定的资金。 这种不用美元的结算方式,还帮阿根廷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有了人民币的支撑,阿根廷能更从容地应对外债压力,不用再为了换美元而被迫压缩民生开支。 政府手里有了稳定的结算货币,就能保障关键物资的进口,比如治疗慢性病的药品、发电所需的设备零件,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普通人的生活。 这场合作给其他国家也提了个醒,美元不是做生意的唯一选择,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本国货币结算,就能减少被美元波动牵着鼻子走的风险。 阿根廷的经历证明,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找对合作伙伴,用对结算方式,比单纯求助于人管用得多。 而中国和阿根廷的这次合作,正是这种务实思路的最好体现,不搞虚的,只解决真问题。 参考资料:第一财经《阿根廷用人民币偿还IMF 17亿美元债务,如何正确理解中阿货币互换协议?》
去年阿根廷经济崩得连卫生纸都抢,外债堆到2767亿美元,比索贬值400%像坐过山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23 15:43:52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