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一个老志愿军记者说的话太泪目了“当初每个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很多战士都一步三回头的朝祖国方向不停的回望,有的战士走出列向江对岸挥一挥手,最后决然的加入到行进队伍,那仿佛就是在说:再见了:母亲!永别了:祖国!儿将一去不复返……”因为这些都是老战士,心里都明镜似的知道,这一去就是九死一生。 这些战士明知可能无法归来,却依然选择前进,背后是那份“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坚定信念。他们清楚,美军已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这一仗“不打不行,不得不打”。当时中美实力悬殊巨大,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8772万吨,而中国只有60万多吨;美军一个师就有上百辆坦克和大量榴弹炮,志愿军一个军都没有这些重型装备。但战士们说,“与祖国的安危相比,还有什么危险和困难是我们不能克服的?” 战场上考验着他们的极限。长津湖战役中,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战士们身着薄棉衣趴在雪地里潜伏,许多人在冲锋号响起前就已冻僵,牺牲时仍保持着战斗姿势,成为了“冰雕连”。烈士宋阿毛的绝笔诗写道:“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背后,是崇高革命信仰孕育的不屈精神。一位美军老兵后来承认,中国军人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大概不是因为命令和纪律,而是一定源于信仰”。 后勤同样极其艰苦。战士们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是常态。土豆冻得像石头,班长王法礼就把土豆一个个放在自己胸口焐热了再给战士吃。药品短缺,伤员剧增,老军医于芝林回忆,战斗结束那天,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个伤员,手指、脚趾冻掉需截肢的非常多,但那些大多20岁上下的战士,“没有一个哭的,再痛也不哭”。卫生员陈慧护理过一位腹部被弹片划破、肠子流出的副营长,他简单自救后却说:“这点伤很快就好,我还得回前线去。” 这些战士并非不畏惧死亡,但他们更深知牺牲的意义。正如电影《长津湖》中的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许多老战士后来都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没有回来的烈士。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换来了国家70年的和平,避免了美国可能从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向中国施压的局面,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份用生命捍卫家国的忠诚与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老战士尹永森叮嘱年轻人:“一定要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生活都是这些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一定不要忘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再见了母亲,永别了祖国》:冻土豆与血肉长城,揭秘长津湖冰雕连最后回望
海边观潮客
2025-09-22 18:45:1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