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校内分娩高校是否该担责#当国家在法律层面赋予大学生结婚生育的权利时,教育

张荆律师 2025-09-22 18:02:01

#女生校内分娩高校是否该担责# 当国家在法律层面赋予大学生结婚生育的权利时,教育体系与社会支持却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将女性生育风险完全置于个体责任之下,却疏于保障她们获得支持的权利。当一名女大学生不得不在宿舍独自分娩时,谁应该对此负责?

2002年,重庆邮电大学大二学生李静(化名)因宫外孕手术后,被校方依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校规,以“违纪”为由勒令退学。李静和其男友张军(均为化名)不服,认为学校处罚过重,遂提起行政诉讼。然而,2003年11月,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一审裁定此案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驳回了李静的起诉。

2005年,牡丹江医学院学生王洪杰因在校期间结婚生子,被学校以“违纪”为由开除学籍。王洪杰认为学校处罚过重,遂提起诉讼。2005年12月底,法院一审裁定学校撤销对王洪杰的处罚,认为学校依据旧规处理学生问题,不符合国家法律精神。同月,牡丹江医学院向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判决。2006年2月27日,王洪杰状告母校一案二审开庭。该案被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后,王洪杰撤诉。

事实上,2005年3月29日,也就是牡丹江医学院将王洪杰开除学籍5天之后,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新规定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删除了大学生结婚需经学校同意的旧规定。这标志着法律层面承认了适龄大学生的婚姻自主权。但法律只解除了禁止性规定,却未曾建立起相应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社会上不乏降低法定婚龄的讨论,似乎只要制度上松绑就能促进婚育,却完全忽视了生育绝非单纯的年龄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医疗、经济等多重社会支持的系统工程。甘肃大二女生宿舍分娩事件暴露出的现实是,当政策正在赋予年轻女性生育权利时,家庭、校园以及社会仍然有可能将怀孕的她们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种只开权利之门而不提供支持的做法,实则是将生育风险转嫁给女性个体,尤其是年轻女性。

在这起事件中,我看到的其实不仅是个人选择的偏差,更是社会与高校政策对保障女性生育权的缺位。Reproductive justice(生育公正)理念将生育问题置于社会框架下,它的内容包括:(一)身体自主权,即掌控自身身体、性别表达和性生活的权利;(二)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包括生育自由以及安全避孕和堕胎;(三)在安全健康环境中养育子女的权利,其中当然包括了养育子女的社会支持。当一名大学生在宿舍独自面对分娩风险时,也就意味着在整个孕期之中,她极有可能独自承受着身体的不适、心理的恐惧与对未来的迷茫。现在的社会讨论通常将针对生育的讨论局限在生育自由(按自身意愿生育的权利)以及相关的堕胎权争议,而忽视生育支持、母职保护等具体需求。

生育权应当是一项连续性权利,包括从生育行为到全周期的生殖体验。简单来说,对于生育权的行使,应该包括生育前、生育中以及生育后。女性在生理结构上本就因生育面临更多风险,而这名大二女生在缺乏专业医疗支持与情感陪伴的宿舍中分娩,这背后或许反映出她在亲密关系中可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并且至少体现出社会、学校、家庭在性教育方面仍有较大缺失。几乎每所高校周边都不乏生意兴隆的宾馆,这些场所的存在默认了大学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在年轻学生们身处易发生性行为的环境中的当下,尤其是像这次宿舍产子事件中那样,缺乏经济基础与社会支持的年轻女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同伴的经验分享中获取性知识,而对于性教育的缺失再加上政策积极导向,造成的结果应该是个体承担全部责任吗?对于降低婚龄的讨论将年轻生育的自主可能性摆上牌桌,可性教育的缺位却让年轻人连如何健康避孕、如何识别怀孕风险都一无所知。

近年来婚育政策导向,也让这份自主权愈发沦为形式之嫌。2025年1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根据第二十四条,免征增值税项目里删除了避孕药品和用具一项,也就意味着,从2026年1月1日开始,对避孕药品和用具征收增值税似乎成为了国家应对人口增量放缓的其中的一项政策。

政策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夹在中间的大学生群体却始终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当放宽婚育限制成为既定事实时,学校没有思考如何适应年轻学生的婚育需求;当周边钟点房供应一空时,学校没有警惕学生可能面临的性健康风险;当性教育缺失成为普遍问题时,学校也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最终,所有未准备好的代价,都由年轻学生的身体来承担。

在结婚率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线的当下,政策层面已开始持续放宽婚育相关限制。从推进放宽法定婚龄的讨论,到优化生育补贴、简化婚姻登记流程,各项调整的目标都是激活社会婚育意愿。但当政策向更年轻群体延伸时,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愈发突出:那些年龄上已达法定婚育标准,心理成熟度与经济独立性却仍处于“未成年”状态的在校大学生,是否真的做好了迎接婚育的准备?而本该为他们提供引导和支撑的高校和家庭,乃至社会,又是否搭建好了适配这一趋势的支持系统?

0 阅读:0
张荆律师

张荆律师

擅长解决复杂婚家关系、财产分割,擅长离婚创伤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