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位德国老人快饿死时,竟收到南京寄来的2000美元!他曾救25万南京人,为何落魄至此?这段跨越十年的恩情藏着怎样的过往? 那天有人敲门,是邮递员送汇款单。看到 “中国南京” 四字,拉贝手一抖,老花镜滑到胸前。金额是 2000 美元 —— 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工资。 妻子多拉跑过来,两人看着汇款单,眼泪瞬间流下。十年了,南京人还记着他。 拉贝曾在南京救过 25 万人,可 1948 年的他,孩子三天没吃像样的饭,妻子只能用最后一点面粉煮清汤。谁能想到,这位救人英雄差点饿死。 1908 年,26 岁的拉贝因好奇东方来到中国。刚到北京,孩子追着喊 “洋大人”,小贩塞给他热包子。他在日记里写:“中国人的善良,让我想起故乡的麦田,温暖又踏实。” 1937 年,拉贝调往南京负责西门子业务,常去明孝陵写生。可 12 月 13 日日军进城,暴行不断。拉贝亲眼见孕妇被挑开肚子,老人被活埋。 当时不少外籍人士都坐船撤离,有人劝拉贝一起走,他却摇头说:“我不能走。” 拉贝有个特殊身份——纳粹党员。这个身份在当时成了“护身符”,日军看到他臂章上的卐字,多少会有点忌惮。 他把自家院子改成避难所,挖了防空洞,收容了600多名难民。每天早上,他都要冒着被枪击的危险,穿过一片废墟,去给难民找吃的。 1937年12月24日,平安夜那天,拉贝的家里挤满了难民,大家都吓得瑟瑟发抖。 突然,几个日本士兵翻墙进来,想强暴一个少女。拉贝立刻冲上去,用身体挡住房门,喊:“这里是德国人的财产,你们没权利进来!” 日军指挥官见状,举枪顶住拉贝的额头。可拉贝一点都不害怕,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要开枪就开,但你们得想清楚,德国政府不会放过你们。” 就这么僵持了十分钟,日军最后只能不甘心地走了。 这样的事,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发生。拉贝知道,光靠自己家不够。他组织了国际委员会,划出一块3.86平方公里的区域,当安全区。为了让日军不敢随便闯,安全区用了纳粹旗和红十字旗做标识。 要养活这么多难民,食物和药品是大问题。拉贝只能跟日军“做交易”,用西门子公司的电器换大米和药品。有一次,实在没东西可换,他还把妻子的结婚戒指抵押了出去。 后来,他又在金陵女子学院建了妇女收容所。他在日记里记过:“每天都有上百名妇女被送到这里,她们的衣服被撕烂,身上全是淤青。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她们一碗热粥,一条干净毛巾。” 有一回,一个母亲抱着婴儿跪在拉贝面前。那孩子的眼睛被日军刺瞎了,拉贝看着,含着泪在日记里写:“人性的丑恶,在这一刻到了顶点。” 拉贝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南京的日子里,这个习惯变成了他的使命。他用徕卡相机拍下日军的暴行,把胶卷藏在西门子公司的保险柜里,生怕被发现。 1938年2月,日本政府给德国施压,要求把拉贝调回去。拉贝没办法,只能离开南京。 临走那天,难民们都跪在地上。有人用红绸布写了“活菩萨”三个大字,送给拉贝。 回到德国后,拉贝没停下。他到处演讲,还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在柏林的一次演讲,来了2000多人。 可没过多久,盖世太保就找上了门。他们没收了拉贝的日记和胶卷,还把他关进了监狱。 拉贝出狱后,日子更难了。盟军空袭德国,他的房子被炸毁,全家只能住在地下室里。 直到1948年,南京人知道了拉贝的困境。大家自发组织募捐,凑了钱,通过瑞士银行把2000美元汇给了他。 除了钱,包裹里还有奶粉、药品,还有一封集体签名的感谢信。信里写:“拉贝先生,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您点燃了希望。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拉贝收到后,给南京回了信。他在信里说:“我只是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在南京的经历让我明白,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从那以后,南京市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拉贝寄包裹。里面有茶叶、丝绸,都是南京的东西,能让他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牵挂。 1950年1月5日,拉贝因为中风去世。临终前,他握着多拉的手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想去南京。” 按照拉贝的遗愿,家人把他的部分骨灰送到南京安葬。墓碑上镶嵌了雨花石,代表中德两国的友谊能长久。 南京市政府很快有了回应,筹集了3万只口罩和620瓶药品。打包的时候,用了印着紫金草图案的箱子,然后寄往德国。 从1937年拉贝在南京救人,到2020年中国帮他的孙子,这跨越80年的互助,就是对拉贝精神最好的传承。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1评论】【2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