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可奥运一结束,西方媒体立马变脸,说这东西 “注定荒废”,还拿出一堆例子当证据 —— 雅典 2004 年的奥运主场馆,现在杂草都快把看台淹了;里约 2016 年的游泳中心,半年就变绿池,跟废弃工地似的;伦敦更干脆,大部分临时场馆直接拆了省维护费。 他们盯着鸟巢 35 亿的建造成本,还有每年 8000 万的维护费,撇着嘴说:“你看,中国又搞面子工程,过不了几年就得凉。” 说实话,鸟巢刚办完奥运那两年,确实有点尴尬。那会儿主要靠门票和偶尔的体育比赛赚钱,一年收入也就 2 亿左右,扣掉 8000 万维护费,再算上人工、水电,表面看好像没赚多少,甚至有人觉得 “这钱花得不值”。 但没人注意到,中国压根没把鸟巢当 “一次性奥运场馆” 用,咱们想的是:这是北京的地标,得让它融入老百姓的日子。 最开始是办演唱会,你想啊,能在鸟巢开唱,那都是顶流中的顶流。 周杰伦、五月天在这儿开专场,几万人的票秒光,场外还有粉丝没买到票,蹲在门口听声儿。光门票钱就不少赚,更别说带动周边的地铁、公交、餐馆——那会儿演唱会散场,附近的麻辣烫店都能多卖几百碗。 后来不光是唱歌,还搞体育赛事。中超关键场次放这儿踢,球迷坐满看台,喊声能盖过喇叭;冬天更有意思,直接把场地改成冰场,搞冰球比赛,家长带着孩子来观赛,里头热气腾腾的,一点不冷清。 更聪明的是,他们没自己单打独斗,跟旁边的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凑成了“奥运旅游区”。游客来这儿,能进鸟巢看当年开幕式的道具展览,租个语音导览听“大脚印”烟花怎么设计的,逛完鸟巢再去水立方看水上表演,一天下来行程满满,周边的文创店、咖啡馆都跟着沾光,这可比单靠鸟巢自己赚钱强多了。 最打脸那些唱衰外媒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鸟巢又成了开闭幕式的主场! 14年前建的场馆,14年后还能挑大梁,灯光、结构一点没掉链子,连国际奥委会的人都夸:“这维护水平,太少见了。”经这一遭,鸟巢的名气更响了,现在提到北京地标,没人会落下它,甚至有国外的赛事主办方来取经,想学着搞场馆运营。 现在再算鸟巢的“盈亏账”,可不能只看它自己赚了多少。表面上,现在年收入早超了当初的2亿,维护费虽然还是高,但靠演唱会、赛事、旅游这几块,早能盖住成本还能有盈余。 更重要的是它带起来的连锁反应:因为有鸟巢,周边的房价、商铺租金都稳得很,每年几百万游客来这儿,这些人还会去故宫、颐和园,给北京旅游添了大助力。 而且它成了中国工程和运营能力的“活广告”,这哪是“赔了”?分明是赚大了——赚的不只是钱,还有让老外闭嘴的底气。 所以现在再问鸟巢是赚是赔,答案其实很明显:它赚的不只是账本上的数字,还有城市形象的提升、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有打破 “奥运场馆赛后必荒废” 魔咒的底气。
西贝真废了这可是西贝在北京的头牌店,六里桥旗舰店啊!现在惨成这样,说句不好
【7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