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狠起来没分寸,说干就干,巴西宣布对东方大国的丙烯酸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理由是东方大国的低价冲击了巴西本地企业,说白了就是“你卖的便宜,抢了我的生意,我不高兴了,我要报复你”。 先得说说丙烯酸这东西有多重要,这可不是普通化工品,从建筑涂料、纺织面料到婴儿纸尿裤里的吸水材料,都得靠它打底。 中国在这行早就练成了 "世界工厂" 的本事,广东茂名刚开工的丙烯酸产业园,单期就能年产 5 万吨丙烯酸和 10 万吨丙烯酸丁酯,全建成后规模更是吓人。 这种产业链优势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让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这在巴西某些企业眼里,就成了 "低价冲击" 的原罪。 巴西企业 BASF S/A 的算盘打得挺响,他们申请调查时把 2024 年全年定为倾销调查期,还把时间线拉长到 2020 年,想证明中国产品长期 "不正当竞争"。可他们没说的是,巴西本地化工产业规模本来就小,全国像样的丙烯酸生产线没几条,根本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中国出口的中间品其实帮了巴西制造业大忙,今年前 10 个月,中国对巴出口的纺织品、电工器材等中间品同比增长 11.8%,这些都离不开丙烯酸下游产品。现在突然翻脸搞反倾销,相当于自己砍自己的供应链。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这两年的对华贸易态度像坐过山车,2024 年 9 月刚对中国彩涂板发起反倾销调查,更早之前还对扬声器征收高达 78.3% 的反倾销税,可有时又会突然示好 —— 比如 2018 年就曾出于 "公共利益" 暂停对华热轧钢板的反补贴措施。 这种摇摆背后,是巴西国内两派的拉扯:靠出口大豆、铁矿赚钱的农业和矿业巨头,天天盼着跟中国搞好关系;而本土制造业企业却总想着靠贸易保护苟活,这种矛盾在总统选举年尤其明显。 这次反倾销调查恐怕会让巴西自己先吃苦头,中国丙烯酸产品一旦被加税,首当其冲的是巴西的涂料厂、包装企业和卫生用品厂商。他们要么得花高价买本地产品,要么就得找其他国家替代,但从东南亚或欧洲进口的成本至少比中国货高 30%。 更尴尬的是,巴西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里都要用丙烯酸酯材料,这下等于给自家新能源计划添堵。 中国这边其实早有准备,商务部虽然还没直接回应这次调查,但从之前处理欧盟贸易摩擦的态度就能看出门道 —— 既要依法维权,又不会轻易升级冲突。 毕竟中巴贸易体量摆在那,中国连续 15 年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可比中国对巴西的高得多。真要是撕破脸,中国完全可以在大豆、铁矿采购上做文章,到时候哭的就是巴西农场主了。 巴西政府现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农业出口派天天催着扩大对华合作,毕竟中国买走了巴西 70% 以上的大豆和铁矿砂;另一方面,制造业保护派又在政府施压要 "保护本土产业"。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巴西在贸易政策上忽左忽右,去年还在欢迎中国新能源投资,今年就对基础化工品动手,这种短视行为只会损害巴西的国际信誉。 其实这事儿跟全球产业链重构大背景脱不了关系,美国搞 "印太经济框架" 想拉拢巴西,欧盟也在旁边煽风点火,怂恿新兴经济体搞贸易保护。可巴西忘了自己的基本盘 —— 中国不仅是买家,更是技术和资本来源。 中国对拉美出口的 "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巴西占了 63% 的份额,其中电动车出口更是占了拉美市场的 73%。这些合作带来的好处,远比搞反倾销那点短期保护实在得多。 说到底,巴西这次反倾销调查就像给自己下套。想靠贸易保护主义保住几个工厂的饭碗,结果可能让整个制造业供应链成本上升;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却忘了自己最核心的利益在哪。 中国企业不会因为一次调查就放弃巴西市场,但肯定会更谨慎 —— 或许会加快在墨西哥设厂,通过北美自贸区间接进入南美市场,到时候巴西连现在这点税收都赚不到。 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尤其当双方经济互补性像中巴这么强的时候。巴西要是真把中国逼急了,大可以减少大豆采购,转头买美国或阿根廷的;也能把本该投给巴西的新能源项目挪到智利、秘鲁。 到那时,巴西那些喊着要保护的企业就会发现,失去中国供应链的代价,远比面对竞争要惨痛得多。毕竟在全球化时代,靠关起门来搞保护,注定是死路一条。
就在昨天巴西宣布了9月18日,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