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表示“高端轴承、精密仪器、传感器、机器人减速器、碳纤维、光刻胶以及五轴机床,这七大关键技术,中国落后于日本”,于是便有网友质问道,日本把这些技术,应用在了哪里呢? 近日,一则有关“中日于七大关键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讨论,如石子投入网络之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广泛关注。 这事关高端轴承、精密仪器、机器人减速器这些听起来高冷,却实实在在掐着现代工业脖子的东西。 但如果我们只盯着谁领先、谁落后这点事儿,那格局就小了。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百米赛跑,而是两种国家级发展模式的硬碰硬。 日本的打法,像一座经营多年的精密堡垒,用深度研发和标准控制构筑壁垒;而中国的路径,则更像一场全方位的渗透战,依靠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整的产业链进行突围。 这已经不只是单项技术的攻坚,而是一场关乎产业生态、人才结构的大博弈。 面对日本几十年筑起的技术高墙,中国的策略不是硬碰硬,而是玩起了“精准爆破”——专挑特定的应用场景下手,撕开一个口子,再图后续。 这个战术在高端轴承上体现得最明白。 日本NSK的产品,寿命和精度确实牛。然而,瓦轴集团并未与之全面交锋,而是将目光精准聚焦于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以独特策略开辟自身发展之路。 结果不但搞定了,寿命还比进口货长了20%,这就是典型的“场景胜利”。 光刻胶也是一个路数。鉴于日本信越化学在顶尖EUV光刻胶领域处于独占鳌头之态,我们不妨采取迂回之策,暂且绕开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另辟蹊径谋求发展。 上海新阳专注于市场需求极为庞大的28nm芯片工艺,直接为中芯国际供货。当下,优先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乃是当务之急。 性价比,是撬动市场的另一把钥匙。以前在国内大学的实验室中,高端仪器仿若整齐列队,清一色皆是日本岛津等品牌。 它们曾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这片科研天地,彰显着彼时的行业格局。现在安徽皖仪科技拿出自己的质谱仪,精度不输,价格直接打七折,市场的大门不就这么敲开了吗? 靠着这种务实的打法,中国在这些被技术高墙环绕的领域,硬是楔入了一个个钉子。 单个技术的突破只是开始,真正的大戏是背后的产业生态对抗。日本玩的是“深度协同”的精密生态,中国靠的是“广度整合”的巨型生态。 日本的“堡垒”是怎么建的?首先是砸钱搞研发,信越化学拿15%的收入搞研发,哈默纳科手握两千多项专利,这就是护城河。 其次是定规矩,在ISO国际标准里话语权很大。最厉害的是“抱团”,比如JFE公司专门给NSK这种大厂炼最好的轴承钢,外人根本插不进去。 在中国的版图之上,“雨林生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景象。它宛如一幅独特画卷,与别处大相径庭,蕴藏着独属于华夏大地雨林的神秘与绮丽。 它的核心动力,就是大到吓人的市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机器人市场都在这,国产减速器、传感器自然就有了进入华为、比亚迪供应链的“入场券”,海量的应用数据又能反过来催熟技术。 还有就是产业链够全,这带来了独特的韧性。就说碳纤维,日本东丽的T800是标杆,但现在中复神鹰的T800不仅量产了,中国还具备从原丝到成品的全部能力。 这在成本和供应链安全上,优势可就太大了。再加上国家层面“2030年国产化率70%”的目标,整个生态的生长方向非常明确。 技术的更新换代,说到底还是人的事。这场赛跑的终点线,恐怕要看两国的人才储备和创新活力了。 时间这个东西很奇妙。于日本而言,时间是经验与技术的沉淀。以五轴机床技术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便开始潜心钻研,经年累月,厚积薄发。 于中国而言,时间宛如强劲的推进器,呈加速度之势。在诸多领域,中国仅用短短20载,便跨越了他国半个世纪的漫长征程,发展之迅猛令人惊叹。 你看江苏恒神在实验室里搞出T1100级碳纤维,比东丽的顶级货还高一级,这就是速度的证明。 更为关键之处在于,人才群体需实现“新陈代谢”。唯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淘汰旧有滞后力量,方能保持活力与创造力,推动各领域持续蓬勃发展。 一边是日本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偏大,另一边是中国庞大的年轻工程师群体,研发人员数量是人家的三倍。这种代际差异,可能决定了未来谁的创新点子更多,迭代速度更快。 所以说,中日这场技术竞赛,早就不只是比分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和演化。 中国的追赶,既有单点突破的“攻坚战”成果,也展现了依托大市场和全产业链的“生态战”潜力。 最终的结果,可能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在全球产业格局的大变动中,双方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而这个你追我赶的过程,本身就在重塑世界高端制造业的版图。 (信源:北京青年报2021年3月6日发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
【14评论】【39点赞】
用户58xxx53
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一个日本,是整个美西方!
东风007
小日本经历七十年代,八,九与千禧年的高速发展,然后之后像是撞墙一样严重缺乏症。。。。例如:手机,电脑,笔记本等快锁电子产品全面性输给中国品牌。又如小日本汽车发动机如日中天,可偏偏火箭发动机,航空发动机,船泊发动机不是严重依赖美国,就是自个矮子化。军用的四代机早早没了生产,五代的心神不宁,大型运输机十余年来未见更新升级,直升机全是仆街,就连民航机也凉到坟头草都一米高。个别精工不可否认小日本还是有底蕴,但整合,综合能力有限。格局小是小日本站不久,站不稳站不直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