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国记者问小马科斯:“1962年印度开了第一枪,差一点被灭国;1979年越南开了第一枪,差一点被亡国。请问大统领阁下,如果菲律宾开了第一枪,你觉得美国会帮助菲律宾到什么程度?” 菲国大统领小马科斯叽叽呜呜半天回答道:“呃…喔…呃…我们…我们…我想避开这个问题…!” 2025年9月10日上午,一架美国MQ-4C“三叉戟”无人机从冲绳嘉手纳基地起飞,关掉信号试图隐蔽接近黄岩岛,却被中方歼-11B战斗机和空警-500预警机全程锁定。 与此同时,菲律宾三艘巡逻船想趁机闯入相关海域,刚靠近就被中国海警船强制拦截。这场较量以美菲势力狼狈撤退告终,而三天后菲律宾国会的记者会上,这段插曲成了最尖锐的注脚。 当记者抛出关于“先开第一枪”的质问时,小马科斯喉咙滚动半天,只挤出几句含混不清的回避之词。这个场景像面棱镜,折射出菲律宾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美菲军事合作近年确实热得发烫。2025年4月到7月,两国在吕宋岛搞的“雷霆对抗2025”军演分两阶段进行,美军不仅派出250名军事人员和12架F-16战斗机,还首次在菲律宾本土部署F-35A隐形战斗机,与菲军FA-50战机组成编队在南海巡逻。 小马科斯上台后,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从5个增至9个,甚至允许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这种进攻性武器。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2025年9月访菲时,还签下3.36亿美元军援协议,宣称要帮菲律宾提升南海反制能力。 这些动作看似给足了菲律宾底气,可真要问到“开火后怎么办”,所谓的同盟承诺就变得模糊不清。 翻开《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里面关于“领土攻击”的条款存在弹性解释空间。2024年3月美国防长奥斯汀曾重申条约适用于南海,包括海岸警卫队船只,但这种表态在实战中打了折扣。2025年9月黄岩岛事件中,美国除了太平洋舰队几句“维护国际法”的嘴硬声明,没派一舰一机实质性介入。 澳大利亚智库研究员阿卜杜勒・拉赫曼・雅各布看得明白,“雷霆对抗”军演测试的只是武器协同,美军从没想过要为菲律宾的冒险买单。这种“军演秀肌肉,实战缩脖子”的反差,小马科斯不可能不清楚。 菲律宾经济的软肋更让这份依赖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美国一边给着3.36亿美元军援,一边用关税大棒敲掉菲律宾18.9亿美元出口订单。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占菲对美出口四成以上,关税壁垒直接让这些产业陷入困境。 小马科斯的左右为难在2025年东盟峰会上暴露无遗。他抓住午餐机会主动凑到中方领导人身边,打听中国对美国关税政策的看法,点头认同“对等关税不利于任何一方”的观点。 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就在不久前,菲律宾公务船还在仁爱礁海域搞挑衅被水炮驱离。这种“左手喊打、右手求和”的操作,本质是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可现实是,2024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超800亿美元,占菲律宾外贸总量三成以上,中国市场的分量让他不敢彻底撕破脸。 国内政局的压力更让小马科斯不敢赌。中期选举后,他领导的“新菲律宾联盟”失去参议院多数控制权,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斗争白热化。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作为反对派代表,对亲美政策持强烈批评态度。这种时候如果把国家拖进冲突,无异于政治自杀。 前副国安顾问班乐义的警告言犹在耳:“堤丰系统在菲领土如同磁铁,只会吸引攻击而非安全”。菲律宾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态度也很分裂,吕宋岛有美军驻扎的社区多次爆发抗议,担心成为“大国战争的炮灰”。 历史教训像幽灵般盘旋在国会大厅。1962年印度在边境先开第一枪,结果被解放军打到首都附近;1979年越南挑衅中国,最终付出十万军队伤亡的代价。 这两个例子戳中了菲律宾的痛点——作为中等国家,一旦引发大国冲突,最可能成为牺牲品。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已经说明,它擅长提供武器但绝不轻易派兵参战。菲律宾要是真开了第一枪,能得到的恐怕只是F-35巡逻秀和更多“台风”导弹,而非美军直接下场的承诺。 黄岩岛的最新动态更暴露了美国承诺的虚空。中方在2025年9月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523.67公顷,直接以环境保护名义强化了实际管控。这个操作比军事手段更精妙,既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4条,又拿菲律宾搁浅军舰锈蚀排污说事,把主权主张制度化。 面对这种组合拳,美国除了口头抗议别无办法,所谓的“共同防御”连纸面谴责都显得苍白。 小马科斯的回避其实是最诚实的答案。菲律宾既需要美军存在壮胆,又恐惧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既想靠美国牵制中国,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实惠;既想在南海搞动作捞取政治资本,又怕引火烧身无法收场。 这种两难处境下,任何明确表态都是陷阱——说美国会全力相助,不符合现实;说美国靠不住,等于打自己亲美政策的脸。
菲国记者问小马科斯:“1962年印度开了第一枪,差一点被灭国;1979年越南开了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19 11:03: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