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

阿智通鉴 2025-09-19 10:46:08

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当年不少外媒预言它将“注定荒废”,十七年过去了,鸟巢究竟是赔是赚?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阵儿,鸟巢可是把风头出到了全世界。开幕式上的璀璨烟花、赛场上运动员的奋力奔跑,再加上它那一眼就能记住的钢结构造型,直接成了北京最扎眼的标志。可热闹总有散场的时候,奥运会一落幕,人潮慢慢退去,鸟巢藏在背后的“生存压力”就全露出来了。   最让人犯愁的就是花钱的事儿。当初建鸟巢花了35亿,还背着不少贷款,每年光贷款利息就有1.5亿,再加上日常维护费——足足8000万,这俩数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压得运营方有点喘不过气。   可能有人没概念,8000万维护费到底花在哪儿?你想啊,鸟巢那十几万吨的钢结构,天天风吹日晒雨淋,每年都得爬上爬下检查,除锈、刷漆,要是放任不管,锈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里面的几万把座椅、灯光音响设备,也得定期检修更换,万一哪天有活动,设备突然掉链子,那可就砸了招牌。更别说水电、安保、清洁这些日常开销,哪一样都得真金白银往里填。   那时候不光运营方着急,外媒也没少泼冷水,说这么个大家伙占着北京黄金地段,要是赚不到钱,早晚得“注定荒废”。这话也不是没道理,刚开始那两年,鸟巢是真有点“冷清”。除了偶尔办几场足球赛、田径赛,大部分时间里,偌大的场馆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少。   光靠那几场比赛的门票钱,别说覆盖8000万维护费了,连1.5亿的贷款利息都不够还,总不能让这么大个“奥运遗产”天天晾着吃灰吧?运营方也开始琢磨:不能守着过去的名气过日子,得想办法让鸟巢“活”起来。   后来的路子就越走越宽了。首先是打开大门做旅游,毕竟鸟巢的名气摆在那儿,好多游客来北京,都想进去看看开幕式的场地、运动员跑过的跑道。运营方干脆搞了观光线路,还加了专门的讲解,跟游客说鸟巢的设计多巧妙、奥运期间发生过哪些趣事,慢慢的,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节假日,门口都得排起长队。   光靠旅游还不够,他们又开始接各种大型活动,不只是体育比赛,还有演唱会、音乐节、大型展览。   鸟巢能装八九万人,不管是当红歌手开演唱会,还是行业里搞个大型博览会,都能容下,场地租金自然也不少赚。到了冬天,还会把场馆改成冰雪乐园,弄上滑雪场、冰雕展,吸引家长带孩子来玩,又多了一笔收入。   除了这些,鸟巢还琢磨起了“小副业”。比如做些周边产品,印着鸟巢logo的T恤、钥匙扣,还有跟奥运相关的纪念品,游客看完场馆顺手买两件,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收入。另外,黄金地段的优势也没浪费,周边搞了些餐饮、文创店,虽然不是鸟巢直接运营,但能带动人气,反过来也让更多人愿意来鸟巢这边逛逛,形成了良性循环。   慢慢的,钱的事儿就有了转机。旅游收入、活动租金、商业合作的钱加起来,不光能稳稳覆盖每年的维护费和剩下的贷款利息,后来连当初的贷款都慢慢还清了。到现在十七年过去,你再去鸟巢看看,还是那么热闹:春天可能有音乐节,夏天有足球赛,秋天办展览,冬天搞冰雪活动,平时还有游客络绎不绝地进来参观,一点看不出“荒废”的影子。   其实现在再聊鸟巢是赔是赚,不能只盯着账本上的数字。它占着北京的黄金地段,没像外媒预言的那样闲置,反而成了能持续造血的“活资产”,这本身就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北京的名片,提到北京,大家还是会想到鸟巢,想到2008年的奥运荣光,这种品牌价值可不是用钱能衡量的。而且它还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比如旁边的水立方,还有周边的商业、交通,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奥运商圈”,给当地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和收入。   当初外媒说它“注定荒废”,现在看来,算是被狠狠打脸了。十七年下来,鸟巢不光没垮,还走出了一条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路子——不只能靠政府补贴,还能靠自己的本事赚钱,更能持续发挥社会价值。这么看的话,鸟巢哪是赔了?分明是赚大了,既有真金白银的收益,还有看不见的城市影响力,这份“账本”,可比单纯的赚钱有分量多了。

0 阅读:351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