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近日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两位专家,一位是碳纳米管领域泰斗李永熙,另一位是量子计算理论奠基人李淇明。李永熙的履历堪称传奇:他不仅是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纳米结构物理中心前主任,更凭借碳纳米管技术在全球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其研究成果曾直接推动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的芯片制程突破。 而李淇明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曾担任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视为“教科书级成果”。两人均曾获韩国“国家学者”称号——这是韩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每年仅授予极少数顶尖科学家。 转折点出现在退休后。按照韩国科研体系惯例,顶尖学者退休后通常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依托企业继续研究,要么进入高校担任名誉教授。 但现实却让两人陷入困境。李永熙曾尝试联系多家韩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希望组建团队攻克二维半导体材料难题,却因“预算不足”“实验室场地紧张”等理由被拒。 他透露,韩国科研经费分配高度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基础研究长期被边缘化,“退休后,连维持一个5人研究小组的经费都拿不到”。 李淇明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作为量子计算理论专家,他本计划在退休后推动量子算法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但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因“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脱节”为由,拒绝为其提供独立实验室。更讽刺的是,他此前主导的量子模型研究曾被韩国政府列为“未来战略技术”,却在退休后被归类为“非优先领域”。 与韩国科研体系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高校的“热忱”。2024年底,湖北工业大学向李永熙抛出橄榄枝:不仅提供年薪5000万韩元(约合26万元人民币)的优厚待遇,更斥资1.2亿元新建1.6万平方米的低维量子材料研究所,配备电子显微镜、光刻胶测试平台等尖端设备。 更令李永熙心动的是,校方承诺为他组建20人研究团队,并对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推动技术转化。 李淇明则选择了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这家位于怀柔科学城的新型研发机构,为他提供了独立实验室和每年8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还协助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 他坦言:“在中国,我能感受到对基础研究的尊重——这里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愿意为理论创新买单。” 这场人才流动的背后,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韩国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三星、SK海力士等财阀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5%,远低于美国的18%和中国的12%。 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金敏浩指出:“我们培养了大量半导体工程师,却留不住顶尖科学家——当他们无法在企业或研究院获得资源时,只能选择离开。”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半导体专业研究生退学率高达15%,其中70%转投医学、金融等“更稳定”的领域。 反观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国家大基金三期投入3440亿元支持设备研发,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良率提升至95%,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闪存实现量产。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通过“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全球顶尖学者,仅2024年就有超过200名国际知名专家加盟。这些专家不仅带来前沿技术,更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本土团队——李永熙的研究所已招收15名中国博士生,李淇明则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量子计算课程。 韩国媒体的焦虑,本质上是对科技主导权流失的担忧。过去十年,中国在制造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实现反超,半导体领域虽仍面临光刻机等“卡脖子”技术,但通过引进国际人才和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正逐步缩小差距。 韩国《中央日报》评论称:“当我们的国宝级专家在中国找到新舞台时,或许该反思的不是‘人才被挖’,而是‘为何留不住人才’。” 这场人才争夺战远未结束。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军备竞赛”阶段,技术突破的速度将取决于人才流动的效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科研生态从“论资排辈”转向“唯才是举”,当基础研究从“短期功利”回归“长期价值”,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场人才流动背后的产业变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欧洲是不是彻底沦为桌上的菜了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