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有些信号,不需要大张旗鼓,一个关键位置的安排就足以说明一切。
当洪秀柱的身姿现身于天安门城楼第一排的重要位置,而马英九之名却未出现在该行列之中时,一种明确的“破局”态势已然清晰呈现。
这背后,是大陆对两岸长久僵局逐渐耗尽的耐心。北京的姿态正在转变,未来,对话的优先权将交给那些真正动手办事的“行动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
这种做法并非刻意“分化”,更像是一种“筛选”。它旨在过滤掉那些言语上亲近、行动上却犹豫不前的人,为真正愿意为两岸关系奔走实干的人腾出舞台。此刻,天安门城楼宛如一座精准的标尺,矗立在时代的潮头。
它所丈量的,并非岁月沉淀下的资历长短,而是那脚踏实地、付诸实践的行动力深浅。
洪秀柱赢得的尊重,并非来自她在国民党内的传统排位,而是她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回想2016年,民进党刚刚上台,岛内“隐性台独”气焰嚣张,统派声音备受打压,她却顶着巨大压力率团访问大陆。
那是灵魂深处燃起的无畏火焰,即便知晓前方山峦中潜藏着凶猛如虎的艰难险阻,依然毅然决然地迈出坚定的步伐,向着那未知却充满挑战的巅峰奋勇前行,彰显着不屈的铮铮风骨。
即便民进党威胁要“抓捕”她,她也毫无惧色,该说什么照说,该做什么照做。在大陆的演讲中,她掷地有声:“台湾的光复,是抗战胜利的直接成果,没有大陆军民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台湾的回归。”
面对岛内媒体“被大陆利用”的抹黑,她直接回击,参加的是抗战胜利纪念,不是政治表演,批评民进党恐吓人民铭记历史的行为是可耻的。
告别任职的舞台后,她的生活并未陷入静谧的闲适。而是如一位怀揣热忱的行者,亲手搭建起民间组织的桥梁。
她轻盈地穿梭于两岸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与寻常百姓围坐在一起,在文化的涓涓细流中畅谈,于家常的琐碎温暖里交心。
哪怕被人骂“卖台”,她依然坚持在两岸多地奔走。就在今年春天,她还带着团队访问深圳大学,用台北的城市路名和余光中的诗句,与年轻人巧妙地连接起共同的文化记忆。
她的行动,比任何模糊的表态都有分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伪统派”的虚弱。
相较于其他情况,马英九在相关事务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种缺乏明显进展、似乎在既有框架内周旋的状态。
他虽常提“九二共识”,任内也确实签署了ECFA,为台湾产品实打实地减免了96亿美元关税。但这份经济成绩单之后,却缺少了后续的深化动作。
卸任后的他,除了偶尔带学生来大陆看看景点、拍拍照,鲜有能真正给两岸关系“解渴”的行动。
面对民进党大搞“去中国化”,他因为害怕得罪所谓的“中间选民”,连明确的“反对台独”都不敢大声说出口,总想在“不独不统”的模糊地带里找平衡。
可如今的台海局势,早已容不下这种“骑墙”的姿态。美国在背后递刀子,民进党在前台挑事,国际形势也越来越复杂。
一些西方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时不时派军舰来刷存在感,搞所谓的“自由航行”,唯恐天下不乱。
就连菲律宾,也纵容“台独”分子窜访,还辩称这是其“主权范畴”,显然是将中国的善意当成了软弱。这一切都意味着,台湾问题拖得越久,麻烦越多,成本越高。
大陆方面显然不能再慢慢等了。我们务必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以更为清晰坚定的立场,为那些切实致力于推动国家统一事业的人提供有力支持。
现在大陆的惠台政策,正在悄悄向“行动派”倾斜。当台湾的年轻一代踏上大陆的土地,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感受每一次投篮、每一次传球带来的激情碰撞;
或是置身于热闹非凡的音乐节现场,随着旋律摇摆,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这种通过亲身经历所收获的亲近之感,就像春日里轻柔的微风,温暖而惬意,远比任何关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都要真切且动人。
台湾居民居住证的推行,让台胞在大陆看病、买房、养老越来越方便。据相关数据统计,仅在厦门湖里区范围内,办理相关事项的数量就已超过3500张。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常住台胞已超15万人,这些都是靠实实在在的便利政策吸引来的。
这些政策所面向的对象,是秉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理念,且积极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互动的群体。
统一不只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民心账。台湾民众心里有杆秤,谁在真心推动和平,谁在搞政治投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