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黑龙江一女子捡到一聋哑男婴,为了抚养他,不惜与丈夫离婚,甚至卖掉房产,多年后,男子获得冠军,谁料,生母却突然现身要相认,男子的选择则让人出乎意料。[舔屏] 哈尔滨汽车站,赵丹正忙着招呼乘客上车,突然,婴儿的哭声从候车室传来,声音撕心裂肺,她循声走去,看到一个七八个月大的男婴躺在长椅上,身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包裹。 孩子哭得满脸通红,小手紧握着拳头,赵丹蹲下身,轻轻抱起他,奇怪的是,刚才谁都哄不住的孩子,一到她怀里就安静了下来,只是偶尔抽泣几声。 包裹里有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纸条上写着孩子的出生日期,以及几行潦草的字:“孩子天生耳聋,家里实在养不起,希望好心人收留。”字迹有些模糊,像是被泪水打湿过。 车站广播连续播了三天寻人启事,始终无人认领,赵丹每天下班都会去看看孩子,给他喂奶粉、换尿布,第三天晚上,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带孩子回家。 这个决定在家里炸了锅,赵丹和丈夫经营着一条客运线路,每月收入三千多元,还要养活六岁的女儿,经济并不宽裕,更关键的是,孩子是聋哑人,将来的医疗费、教育费都是未知数。 丈夫态度很坚决:“要么送福利院,要么我们离婚,”赵丹看着怀里安静的孩子,那双黑亮的眼睛正望着她,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宣判,她咬咬牙,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赵丹带着女儿和捡来的孩子秋捡回到娘家,六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只有母亲姚荣华支持她的决定,姥姥开了个小幼儿园,得知秋捡是聋哑儿童后,不少家长担心影响自家孩子,纷纷退学。 为了养活两个孩子,赵丹在附近开了个馒头店,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发面、蒸馒头,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她从不抱怨。 赵丹一直惦记着给秋捡治疗耳朵,她跑遍了哈尔滨的各大医院,医生告诉她,人工耳蜗手术费用需要十五万元,相当于她四年的收入,而且秋捡的听力损伤属于极重度,即使手术成功,效果也很有限。 虽然听不见,但秋捡对音乐的振动特别敏感,每当收音机响起音乐,他就会跟着节拍扭动身体,小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赵丹意识到,这孩子可能有舞蹈天赋。 五岁时,赵丹瞒着秋捡的听力问题,带他去了一家少儿舞蹈培训班,老师很快发现了秋捡的异常,他听不见音乐,却有着惊人的节奏感,经过考虑,老师破例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学生。 对秋捡来说,学舞蹈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别的孩子听音乐就能掌握节拍,他只能看老师的手势,感受地板的振动,一个简单的动作,别人练几遍就会,他要练几十遍才能勉强跟上。 每次练完舞,秋捡的脚都肿得像小馒头,舞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赵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知道,只有坚持下去,孩子才能有出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三岁的秋捡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国标舞公开赛中夺冠,台下观众都不敢相信,这个翩翩起舞的少年竟然听不见任何声音。 接下来的几年里,秋捡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还登上了央视《非常6+1》《舞出我人生》等节目,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用心灵跳舞的孩子。 为了支持儿子的舞蹈事业,赵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房子,这套房子价值十五万元,是她和前夫多年的积蓄,拿到钱后,她带着秋捡去了北京,寻找更专业的舞蹈老师。 在北京的日子很艰难,母子俩住在地下室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但秋捡的舞蹈技艺突飞猛进,在全国性的比赛中也能拿到名次。 赵丹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帮秋捡找到亲生母亲,不是担心孩子被抢走,而是希望他的人生更完整,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她拿出了那张保存了十多年的字条,讲述了当年的经历。 节目播出后,秋捡的生母主动联系了他们,她已经重组了家庭,有了新的孩子,生活过得不错,她说当年实在是走投无路,看到秋捡现在这么优秀,既欣慰又愧疚。 秋捡起初不愿相认,在他心里,赵丹和姥姥才是真正的家人,但为了不让赵丹为难,他答应见一面,见面后,秋捡还是选择留在养母身边,他说:“我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妈妈和姥姥。” 网友热评: “建议把秋捡的故事拍成电影!比那些流量明星的片子强百倍!赵丹卖房那段我哭湿三个枕头” “当年说无力抚养,现在孩子成名了想起当妈了?这跟养肥了猪崽再杀有啥区别?” “聋哑人学跳舞太不容易了!我们聋哑学校连个专业舞蹈老师都没有” “建议国家给这类特殊艺术生补贴!秋捡这样的孩子值得被看见” “秋捡这孩子太清醒了!养母给的爱比DNA金贵多了” “如果秋捡生母当年没出现,你会觉得遗憾吗?但若她现在每月寄钱却不现身,你会接受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选择! 信源:澎湃新闻
1995年,黑龙江一女子捡到一聋哑男婴,为了抚养他,不惜与丈夫离婚,甚至卖掉房产
风景繁华
2025-09-16 11:45:17
0
阅读:0